徐昌生:產業空心化的說法是一葉障目

【新唐人2012年2月11日訊】在中國有很多被官方公認的經濟理論,本質上都是垃圾,但是,由於這些垃圾被包裹了一層璀璨奪目的外衣,所以老百姓往往只看到其炫目的光芒,而無法洞悉深藏其中的骯髒臭腐。本人曾經對發展經濟是為了就業、政府應當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保增長與控通脹是兩難選擇等當下流行的經濟理論進行過系列批判,今天,我們再來批一批目前在官方表述中甚為流行的產業空心化理論。

官方的經濟理論認為,或者乾脆說現在的中國政府認為,中國正在呈現出產業空心化的現象,因此,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主要精神就是金融業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溫家寶總理更是提出要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在過去一年的確遇到了各種困難,有些困難前所未有聞所未聞,政府如能支持實體經濟自然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地分析判斷實體經濟的困難成因,那將會導致我們採取錯誤的決策與方法。

何謂產業空心化?按照官方的理論解釋,是指以製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大量地迅速地轉移到國外,造成國內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之間的比例關係嚴重失衡。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大家都不去從事物質生產,不搞實體經濟,而是一窩風去虛擬經濟(比如股市、基金、放貸等)。目前,中國的企業和老百姓的確是有許多熱心於高利貸放款,但中國經濟是否真的如輿論所說,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的現象?根據我的觀察分析,答案是否定的,主要理由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從供求現象來看。去年,中國的各類物價都有大幅上漲,但這種上漲是來自於通貨膨脹,說穿了是票子印多了,這一點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定論。我們沒有看到某一類商品的價格單邊上揚,也沒有看到某一類商品緊俏缺貨或者瘋狂搶購,這說明各類商品供需平衡,支撐這些商品生產的實體產業仍在正常發展。

二是從經濟邏輯來看。表面上看,現在的民間金融亂象頻繁,民間資金大都奔向了高利貸,而從本質上看,這個世界沒有人願意無緣無故去借高利貸,很多被高利貸壓垮的跑路老闆都是從事實體產業經營的,這說明高利貸最終還是流向了實體經濟。高利貸之所以繁榮昌盛,根源是實體經濟尤其是生產型企業缺錢。

三是從統計數據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年報數據,2011年,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25%,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7.3%,第三產業投資增長了21.1%。另外,製造業投資增長了31.8%。這些數據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投資增速超過第三產業,二是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產業投資增幅遠超平均水準。

基於上述三個理由,我們可以斷定產業空心化的現象並不存在,但是,實體經濟的確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很多從事實體產業的人都有現在做企業不賺錢和想逃離實體產業的慨嘆與衝動,這是為什麼?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對待實體經濟,缺乏一個公平公正的政策大環境。

其一,對實體產業的過分優待導致產能過剩。這幾年各地招商引資的政策力度越來越大,各種工業園遍地開花,有很多原本不適合在當地發展的產業,比如有的企業遠離了原材料、遠離了上下游配套或者遠離了成熟的產業工人,但因為貪圖便宜的土地、減免的稅收、寬鬆的污染排放以及各種優惠政策而落戶下來,這就造成了許多產業的生產能力急劇膨脹。為什麼後來企業明知未來的競爭會非常激烈卻仍然保持著勇往直前的投資熱情?不僅是因為後來者享受到了政策優惠而使自己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即便不能戰勝原有的同類企業,也有低價的土地為其保值。但是,大家都這樣做的結果就會導致資源錯誤配置,就會對原先正常經營的企業造成傷害,最後,過度競爭產能過剩和浪費社會財富就成了無可避免的事情。

中央對某些傳統產業的過度傾斜也是造成產業過剩的又一誘因。比如像家電產業,本來經過多年的激烈競爭,黑白家電基本上整合到了為數不多的大型集團身上,但因為國家財政補貼家電銷售的政策出臺,導致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廠家起死回生,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央家電補貼政策的取消,家電業的產能必將大量過剩。既然眾多產業產能過剩,競爭自然白熱化,這些產業的利潤率當然會大幅下降,出現大量虧本企業一點都不奇怪。沒有利潤,誰願意去做虧本的買賣?所以做實業的人都感覺很難做和都很想逃離實業。另外,國家在許多產業方面存在著限制性門檻,民營資本長期以來遭遇的「玻璃門」、「彈簧門」現象多年沒有改變,使得民營資本只能在為數不多的傳統產業裡死拼血鬥,這也是加劇實體經濟產能過剩過度競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其二,對金融產業的過分保護導致行業壟斷。在過去的一年中,幾乎所有的實體企業都面臨著「錢荒」的問題,這裡面固然有中央為抵禦通貨膨脹而採取了貨幣緊縮政策的緣故,但更多的是因為金融壟斷而導致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去年國有四大銀行的貸款新增總量比上年都大幅減少,但無論是四大國有銀行和許多中小銀行的利潤都創了歷史新高,這說明中央貨幣緊縮的政策只給企業帶來了「錢荒」,但銀行卻利用「錢荒」創造了更多的利潤,各家銀行雖然表面上是按照央行的要求利率發放貸款,但實際上他們也是在發放高利貸,只不過是高利貸的名稱改為了理財費用與傭金。為什麼在中國實體產業競爭激烈利潤偏少的大背景下,銀行業卻能夠一枝獨秀?答案就是因為銀行業的壟斷經營。美國3億人口有8000餘家銀行,中國13億人口卻只有不到500家銀行,簡單的數字對比,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我們的小微企業的貸款會如此艱難。

中國的銀行數量為什麼與發達國家相比會如此懸殊,根源是政府實施了對民營金融企業過於嚴厲的監管和過於苛求的門檻准入政策,使得小額貸款、民間典當、村鎮銀行等草根金融發展艱難,使得草根金融無法與過於強大的國有金融形成充分競爭。國有銀行的一家獨大,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是國有銀行因為利潤不愁而沒有動力給小微企業貸款,二是高利貸因為小微企業需求旺盛而興風作浪。許多企業表面上看是被高利貸逼垮的,其實,沒有高利貸它們也許在一年前就垮了,高利貸至少幫助部分企業渡過了難關,從這個意義上說,放貸不僅無過,反而有功。與其說這些倒閉企業是倒在高利貸上,不如說是倒在國家對國有金融壟斷的過度保護上。高利貸越是盛行,說明金融產業越需要大發展,因此說,防止高利貸產生的最好辦法不是去打壓高利貸,而是放開金融管制,讓更多的民間資本來參與金融競爭,有了充分的金融市場競爭,高利貸自然沒有了生存土壤。

通過對以上兩點原因的解剖,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原本是對實體產業優待有加的招商引資政策,反而造成了實體產業的產能過剩過度競爭;原本是促成合理利率防止金融風險的國有銀行保護政策,反而為高利貸等高風險行為的大行其道創造了條件。

個中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這些招商引資的政策也好,那些金融保護的政策也罷,它們都違背了平等競爭、自由選擇的市場經濟精髓。任何為了實體經濟的優惠政策都有可能拔苗助長,任何為了金融穩定的保護政策都有可能妨礙競爭,最終都會造成實體經濟的大起大落,最終都會演變成妨礙實體經濟的正常發展負面因素。因此,政府保護實體經濟發展的最好辦法不是去幹預市場防止產業空心化,而是尊重市場敬畏市場不幹預市場。說得再直白一點,政府應當廢除為了發展實體經濟而推出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消除民營資本進入相關行業尤其是金融業的種種門檻,提倡金融創新和利率市場化改革。從根本上說,縮短政府的權力之手,減少官員的利益之途,這才是解決當前實體經濟困難的當務之急。只要政府對待各類產業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實體經濟自會渾然天成健康和諧!

讀者們也許會奇怪,既然問題如此簡單,官員們何以不能抽絲剝繭認清真相?套用經濟學家張維迎的話說,其中一部分人是因為無知,他們缺乏經濟學常識,又不願意承認無知深入學習,自然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趨;而另一部分人則是因為無恥,他們利用多數人的無知,居心叵測地炮製或者擁護一套套冠冕堂皇的理論,為自己幹預經濟中飽私囊或者粉飾太平製造便利工具與崇高理由。

文章來源:《網易》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