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月27日讯】我在今早的央视新闻看到一则消息,澳大利亚女总理杰拉德,参加“国庆”活动,结果被示威者围困。总理与身边官员商议对策,简短对话一清二楚,大抵是,看情形越来越糟糕,得赶紧想法,“齐心协力”,突围出去。杰拉德在突围中,丢掉一只高跟鞋,被示威者当成战利品,极力炫耀。
看了这则新闻,我一笑了之。这在西方应该是“家常便饭”。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做为央视,也应该“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所以“不厌其烦”,“乐此不疲”,我想,最好是做为一则普通笑料,而不要有其它任何想法。
按照正常推理,在我们这样一个习惯“浮想联翩”,习惯“借古喻今”“指桑骂槐”的国度,看到这则新闻,不可能不产生一点联想。诸如,倘若杰拉德不是澳大利亚而是我国总理,她会有这样的“遭遇”吗?倘是个老学究,说不定还要钻“牛角尖”,经过一番历史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纵向的横向的比较,从而得出一个“非常浅显”“众所周知”的结论。就如问一个人为何如此饥饿?因为他没有吃饭。为什么没有吃饭?因为他没有饭吃。为何没有饭吃?原因不外乎几种,一则好吃懒做,坐吃山空,腊八粥成为他“最后的午餐”。二则,剥削制度造成的“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一贫如洗。三则,要么“饿死不食周粟,渴死不饮盗泉”,要么,“不食嗟来之食”。
不过,吃饭问题即温饱问题,我们确实已经基本解决了,这应得益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上,我们的心胸确实越来越宽阔,所谓“嘴大吃八方”,“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所谓“宁要资本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双赢”“多赢”战略战术,机智灵活,游刃有余。但在政治领域,我们的“温饱”问题,远没有解决,说“饥寒交迫”可能有些过分,说“如饥似渴”,应该是“实事求是”“客观存在”。套用文革的一句名言,在政治领域,我们依旧是“闭关锁国”,依旧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搞经济建设,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物质再增长,享受是有限的,就如一个人的饭量,他是有限的。因为他天生只有一个胃,为了养生,为了健康,还不能“吃饱喝足”,最好七成饱。而搞政治建设,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亦即精神生活的需要。我们常说,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心胸。精神需求是无限的,且是有品位高层次的。要想提升国民素质,要想树立一个国家的高大形象,光靠“胡吃海喝”“油光满面”不行,这样不仅难以树立,而且有损于“高大形象”。西装革履,油头粉面,油腔滑调,满口粗话,随地吐痰,这在我国似乎并不陌生。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腰包越来越鼓了,到国外旅游的日益增多,这种恶习又得以让老外“瞠目结舌”“刮目相看”。
单纯的强调经济建设,使我们这个国家越来越像个“为富不仁”“粗俗不堪”的“暴发户”。
视政治体制改革为“洪水猛兽”,说白了,无非是个“怕”字,怕什么?怕被人“围困”,怕被记者投掷皮鞋,怕丢了高跟儿鞋。
文章来源:《博客日报》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