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长峥:“十三钗”成十三点《牡丹亭》变众人烦

【新唐人2012年1月22日讯】据独立媒体《2012年01月21日综合报导,中国电影史上最大规模投资、由张艺谋导演的“贺岁”大片《金陵十三钗》,继1月16日在金球奖上败北后,无缘日前出炉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九强提名。此前中国另一外宣作品、在纽约上演的舞剧《牡丹亭》也遭到西方主流媒体的恶评,称在一个浮躁的社会氛围、缺乏核心价值理念而市场价值至上的社会里,很难出艺术精品。

十三钗》金球梦碎无缘奥斯卡

美国当地时间1月18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出炉,9部候选影片从63部来自全球各国和地区的新片中脱颖而出,将继续下一轮的角逐。而中国导演张艺谋的作品《金陵十三钗》,继1月16日在金球奖上败北后,再次遭遇滑铁卢。

在刚结束的金球奖上夺得最佳外语片的伊朗影片《别离》,这次顺利入围。而台湾的《赛德克-巴莱》也在奥斯卡9强名单中。它们将与比利时的《顽固分子》、加拿大《拉扎老师》、丹麦《超级德比》、德国《皮娜》、以色列《脚注》、摩洛哥《奥马杀了我》及波兰《黑暗弥漫》共同竞争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此前,1月16日,第69届美国电影金球奖在美国揭晓。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败给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这也是张艺谋冲击金球奖的第5次失败。张艺谋曾4次冲击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都是铩羽而归。

商业电影《金陵十三钗》张艺谋最愚蠢

《金陵十三钗》去年底在美国纽约上映后,就招致了多家英文媒体的恶评,称其导演张艺谋迎合和炫耀性地使用商业电影元素,没有尊重历史、尊重艺术。美国批评家一致批评该片虚假、造作、错乱,还有“最愚蠢的制片人”等等。
《好莱坞报导者》批评称,在好莱坞只有最愚钝的制片人才会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灾难中注入性的成分,但这却成了《金陵十三钗》的核心元素,整部影片做作而缺乏说服力。

在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上,目前《十三钗》的专业好评率仅为30%,而以往参评奥斯卡的外语片,至少要好评率80%以上才有希望获奖。

《纽约邮报》:枯萎的战利品

美国著名电影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manuelLevy在《电影》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批评《十三钗》影片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灵感,而是张艺谋制造的一个杂混乱、严重缺少平衡、过度炫耀某些场景的电影大杂烩(ahodgepodgeofamovie),是张艺谋发迹以来最糟糕的一部电影。

《纽约邮报》干脆以“枯萎的战利品”(TheWiltedSpoilsofWar)来讽刺这部影片,并称张艺谋在这个圣诞节之际应该得到的礼物就是惩罚坏孩子的大大的一堆煤炭。邮报的评论并将这部影片称作是一部“极端荒唐的肥皂剧(ludicroussoapopera)”。

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金陵十三钗》是今年中国的贺岁片,由张艺谋导演,耗时五年、耗资6亿人民币,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大规模投资。涉及的主题为1937年日军野蛮占领中国南京事件。

贝尔饰演影片的男一号米勒。米勒是一位放荡不羁的美国殡葬师,来到南京为一位天主教神父举行葬礼。他试图解救在教堂中躲避日本占领军暴行的中国女学生和当地妓女等各色人物等,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救赎。

被人为扭曲的人性为“爱国”情结服务

《南方都市报》报导了一位名叫东方白夜的作者撰写的一篇文章批评《金陵十三钗》称,“最为拙劣的是,剧本竟把这样一个根本经不起推敲的虚拟故事放在不能轻言的国耻《南京大屠杀》的厚重史实载体之上,在老谋子的粉刷修饰之下,《南京大屠杀》这个关系民族感情的厚重史实也被牵连着变得随意化、庸俗化、矮小化和廉价化,这应该是大部分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感觉不舒服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文章称,张艺谋在这部片子里描写的是被人为扭曲的人性,是不真实的人性。他让十三钗在集体无意识下,自愿地去当牺牲品,他让这种被人为扭曲的人性为他的“爱国”情结服务,这才是他的最终目的。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但艺术却不能容忍虚假,从这个角度来说,刻意编造的几乎近于荒诞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彻底失败的作品。

评论人士陈思敏表示,“先不说‘国破家亡’的沉痛记忆,被当作‘贺岁大戏’的荒谬突兀;张艺谋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金陵十三钗》,在密集宣传的新闻炒作与造势活动,只见艳抹浓妆、旗袍上身的‘谋女郎’们一字排开,个个披金戴玉、烟视媚行的搔首弄姿,让人误以为电影诉说的是花样年华的欢宴,而非屠城历史的哀歌。”

舞剧《牡丹亭》遭恶评

大陆文艺作品没有精神、没有灵魂已为外界所共识。大陆另一外宣作品、根据明代剧作家汤显祖1598年创作的戏剧而改编成的舞剧《牡丹亭》,近期由中国金陵舞蹈艺术团在纽约林肯中心演出,网络作家汤伟日前发表评论文章《从舞剧看艺术创作的浮躁之风》,其中引用《纽约时报》舞蹈评论家吉尔•科纳斯(GIAKOURLAS)的话说:

“它讲述一个激情浪漫的故事,再现了一个浪漫的梦想。但是这个2008年首演的舞剧,却因为灯光和目不暇接的粉红色和绿色服装混杂,冲淡了一个迷幻的气氛,减弱了浪漫”。而且“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也掺杂太多杂技、街舞的动作”。
纽约舞蹈界评论说:汤显祖的戏剧表现的思想和艺术,在当时是和西方莎士比亚齐名的。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汤显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就把爱情的意义提到比生命更重要的高度。汤显祖在当时的时代体现的人文主义理念是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念非常一致的。

可是,在舞蹈风格上,它成了一个芭蕾、西方现代舞、中国民间舞、甚至街舞的混合,没有体现出中国传统舞蹈的特点。(《纽约时报》说:舞蹈场景有歌手杰克逊表演的《Thriller》的风格)。

音乐上更是如此,两位主角没有主旋律,音乐没有一点中国特色(比较成功改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明显的越剧风格)无法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舞蹈动作设计上则缺少理念,为托举而托举,不是根据情节而是为了展示技巧。

缺乏核心价值理念很难出艺术精品

纽约的一些舞蹈家评论说:看得出在将这个历史名剧改变成舞剧时候编创者们的浮躁。编舞在创作的时候要照顾的东西太多:领导通过、专家肯定、市场前景、观众反映,最终是一个艺术妥协的结果,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工程”。然而,以工程的方式去创造艺术,是违反艺术创作的规律的,创作出的作品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正好比推动文化大繁荣、文化大发展,拿出有形的东西容易,而形成无形的文化影响、到达思想价值层次,绝不是如此简单一蹴而就的。

舞蹈评论界还指出:在一个浮躁的社会氛围里,在一个缺乏核心价值理念而市场价值至上的社会里,是很难出艺术精品的。中国目前最缺乏的是健康的文艺批评。对一部作品、尤其是所谓的“大作”,是从来听不到正确的、客观的评论的。基本上都是一片叫好,即便是一片叫好,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更没有一个通过批评、帮助作品修改、磨砺、锻造成精品的艺术批评风气和氛围。

而美国的一部作品诞生后,总是诚恳地请专家批评,越专业、越苛刻、越尖锐、越好,他们深深懂得:能够经受得住客观、专业、深刻的艺术批评的作品,才能产生久远的影响,而在不断地演出过程中修改,更是很平常的事情,百老汇很多音乐歌舞剧的诞生,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这真是,“十三钗成十三点,《牡丹亭》成众人烦,在一个不让人思想的社会,能产生杰出的艺术杰作,那才是奇迹呢。

文章来源:《博客中国》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