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長崢:「十三釵」成十三點《牡丹亭》變眾人煩

【新唐人2012年1月22日訊】據獨立媒體《2012年01月21日綜合報導,中國電影史上最大規模投資、由張藝謀導演的「賀歲」大片《金陵十三釵》,繼1月16日在金球獎上敗北後,無緣日前出爐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強提名。此前中國另一外宣作品、在紐約上演的舞劇《牡丹亭》也遭到西方主流媒體的惡評,稱在一個浮躁的社會氛圍、缺乏核心價值理念而市場價值至上的社會裡,很難出藝術精品。

十三釵》金球夢碎無緣奧斯卡

美國當地時間1月18日,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出爐,9部候選影片從63部來自全球各國和地區的新片中脫穎而出,將繼續下一輪的角逐。而中國導演張藝謀的作品《金陵十三釵》,繼1月16日在金球獎上敗北後,再次遭遇滑鐵盧。

在剛結束的金球獎上奪得最佳外語片的伊朗影片《別離》,這次順利入圍。而台灣的《賽德克-巴萊》也在奧斯卡9強名單中。它們將與比利時的《頑固分子》、加拿大《拉扎老師》、丹麥《超級德比》、德國《皮娜》、以色列《腳註》、摩洛哥《奧馬殺了我》及波蘭《黑暗瀰漫》共同競爭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此前,1月16日,第69屆美國電影金球獎在美國揭曉。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敗給伊朗電影《一次別離》,這也是張藝謀衝擊金球獎的第5次失敗。張藝謀曾4次衝擊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都是鎩羽而歸。

商業電影《金陵十三釵》張藝謀最愚蠢

《金陵十三釵》去年底在美國紐約上映後,就招致了多家英文媒體的惡評,稱其導演張藝謀迎合和炫耀性地使用商業電影元素,沒有尊重歷史、尊重藝術。美國批評家一致批評該片虛假、造作、錯亂,還有「最愚蠢的製片人」等等。
《好萊塢報導者》批評稱,在好萊塢只有最愚鈍的製片人才會在南京大屠殺這樣的災難中注入性的成份,但這卻成了《金陵十三釵》的核心元素,整部影片做作而缺乏說服力。

在著名影評網站「爛番茄」上,目前《十三釵》的專業好評率僅為30%,而以往參評奧斯卡的外語片,至少要好評率80%以上才有希望獲獎。

《紐約郵報》:枯萎的戰利品

美國著名電影批評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EmanuelLevy在《電影》雜誌發表評論文章,批評《十三釵》影片不是來自真實生活的靈感,而是張藝謀製造的一個雜混亂、嚴重缺少平衡、過度炫耀某些場景的電影大雜燴(ahodgepodgeofamovie),是張藝謀發跡以來最糟糕的一部電影。

《紐約郵報》乾脆以「枯萎的戰利品」(TheWiltedSpoilsofWar)來諷刺這部影片,並稱張藝謀在這個聖誕節之際應該得到的禮物就是懲罰壞孩子的大大的一堆煤炭。郵報的評論並將這部影片稱作是一部「極端荒唐的肥皂劇(ludicroussoapopera)」。

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的《金陵十三釵》是今年中國的賀歲片,由張藝謀導演,耗時五年、耗資6億人民幣,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大規模投資。涉及的主題為1937年日軍野蠻佔領中國南京事件。

貝爾飾演影片的男一號米勒。米勒是一位放蕩不羈的美國殯葬師,來到南京為一位天主教神父舉行葬禮。他試圖解救在教堂中躲避日本佔領軍暴行的中國女學生和當地妓女等各色人物等,並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自我救贖。

被人為扭曲的人性為「愛國」情結服務

《南方都市報》報導了一位名叫東方白夜的作者撰寫的一篇文章批評《金陵十三釵》稱,「最為拙劣的是,劇本竟把這樣一個根本經不起推敲的虛擬故事放在不能輕言的國恥《南京大屠殺》的厚重史實載體之上,在老謀子的粉刷修飾之下,《南京大屠殺》這個關係民族感情的厚重史實也被牽連著變得隨意化、庸俗化、矮小化和廉價化,這應該是大部份觀眾在看完電影之後感覺不舒服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文章稱,張藝謀在這部片子裡描寫的是被人為扭曲的人性,是不真實的人性。他讓十三釵在集體無意識下,自願地去當犧牲品,他讓這種被人為扭曲的人性為他的「愛國」情結服務,這才是他的最終目的。藝術是虛構的藝術,但藝術卻不能容忍虛假,從這個角度來說,刻意編造的幾乎近於荒誕的《金陵十三釵》是一部徹底失敗的作品。

評論人士陳思敏表示,「先不說『國破家亡』的沉痛記憶,被當作『賀歲大戲』的荒謬突兀;張藝謀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金陵十三釵》,在密集宣傳的新聞炒作與造勢活動,只見豔抹濃妝、旗袍上身的『謀女郎』們一字排開,個個披金戴玉、煙視媚行的搔首弄姿,讓人誤以為電影訴說的是花樣年華的歡宴,而非屠城歷史的哀歌。」

舞劇《牡丹亭》遭惡評

大陸文藝作品沒有精神、沒有靈魂已為外界所共識。大陸另一外宣作品、根據明代劇作家湯顯祖1598年創作的戲劇而改編成的舞劇《牡丹亭》,近期由中國金陵舞蹈藝術團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網絡作家湯偉日前發表評論文章《從舞劇看藝術創作的浮躁之風》,其中引用《紐約時報》舞蹈評論家吉爾•科納斯(GIAKOURLAS)的話說:

「它講述一個激情浪漫的故事,再現了一個浪漫的夢想。但是這個2008年首演的舞劇,卻因為燈光和目不暇接的粉紅色和綠色服裝混雜,沖淡了一個迷幻的氣氛,減弱了浪漫」。而且「在舞蹈動作的設計上,也摻雜太多雜技、街舞的動作」。
紐約舞蹈界評論說:湯顯祖的戲劇表現的思想和藝術,在當時是和西方莎士比亞齊名的。在《牡丹亭記題詞》中湯顯祖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就把愛情的意義提到比生命更重要的高度。湯顯祖在當時的時代體現的人文主義理念是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理念非常一致的。

可是,在舞蹈風格上,它成了一個芭蕾、西方現代舞、中國民間舞、甚至街舞的混合,沒有體現出中國傳統舞蹈的特點。(《紐約時報》說:舞蹈場景有歌手傑克遜表演的《Thriller》的風格)。

音樂上更是如此,兩位主角沒有主旋律,音樂沒有一點中國特色(比較成功改編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明顯的越劇風格)無法留給觀眾深刻的印象。舞蹈動作設計上則缺少理念,為托舉而托舉,不是根據情節而是為了展示技巧。

缺乏核心價值理念很難出藝術精品

紐約的一些舞蹈家評論說:看得出在將這個歷史名劇改變成舞劇時候編創者們的浮躁。編舞在創作的時候要照顧的東西太多:領導通過、專家肯定、市場前景、觀眾反映,最終是一個藝術妥協的結果,真是一個複雜的藝術「工程」。然而,以工程的方式去創造藝術,是違反藝術創作的規律的,創作出的作品質量也是可想而知的。正好比推動文化大繁榮、文化大發展,拿出有形的東西容易,而形成無形的文化影響、到達思想價值層次,絕不是如此簡單一蹴而就的。

舞蹈評論界還指出:在一個浮躁的社會氛圍裡,在一個缺乏核心價值理念而市場價值至上的社會裡,是很難出藝術精品的。中國目前最缺乏的是健康的文藝批評。對一部作品、尤其是所謂的「大作」,是從來聽不到正確的、客觀的評論的。基本上都是一片叫好,即便是一片叫好,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更沒有一個通過批評、幫助作品修改、磨礪、鍛造成精品的藝術批評風氣和氛圍。

而美國的一部作品誕生後,總是誠懇地請專家批評,越專業、越苛刻、越尖銳、越好,他們深深懂得:能夠經受得住客觀、專業、深刻的藝術批評的作品,才能產生久遠的影響,而在不斷地演出過程中修改,更是很平常的事情,百老匯很多音樂歌舞劇的誕生,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這真是,「十三釵成十三點,《牡丹亭》成眾人煩,在一個不讓人思想的社會,能產生傑出的藝術傑作,那才是奇蹟呢。

文章來源:《博客中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