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有蔓草:中国官员“洗钱”的种种途径

【新唐人2012年1月3日讯】首先申明,本文不包括过去、现在、将来所有的官员,专为那些“洗了钱”的官员而作。

1992年以前,官员基本不“洗钱”。至市场经济实行之后,“洗钱”渐渐兴起,其风愈来愈猛,概括起来,“洗钱”大致有以下种种方式:

1、通过人事变化“洗钱”。诸如调动、换岗、任用、安排工作等。其中,卖“官帽子”近年来尤为猛烈。好几年前就有民谣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光跑不送,原地不动;不跑不送,降格使用。”根据职务大小、岗位轻重情况,所送钞票数额不等,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再多的达数十万甚至三位数以上。当然这些资讯不是来自媒体或官方档,卖官买官虽然是公开的秘密,但毕竟属于蝇营的勾当,不会发布公开消息。上面所说的数据,不过是根据民间各路信息汇总而得。难怪近年官员调整很快,只隔天数,不管届数。“成熟”一个任用一个。原来,里面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想一想,如果平均一顶“帽子”卖3万元,100顶“帽子”就收入300万元。一夜就暴富了。

2、通过节假日“洗钱”。主要是过春节其间,下级部门、单位给上级领导拜年。看表面,这不算“洗钱”,因为官员出于被动地位。但是,关键在于官员内心想不想人家来拜年,想不想在节假日有哗啦啦的金子流淌,如果不想,就应当拒绝。从实际情况看,并没有关上拒礼的门,而是喜滋滋地笑纳,乐呵呵地送人家出门。一个春节下来,有的官员收入的人民币少则数十万,多则数百万,说不定有超过千万以上的。特别是那些头戴“大帽子”的官员,估计收入是不菲薄的。

3、通过贱卖国有资产“洗钱”。在企业体制改革中,由早期的承包、租赁到最后彻底将国有企业卖掉。在卖的过程中,里面大有文章。按当时市场价格,可以值价100万元,但他50万元就卖了。为什么呢?如果没有得到“好处”就贱卖吗?回答是不可能的。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不知道国家和人民流失了多少血液。无以数计的工人逼迫失业,远走他乡,自谋职业,妻离子散,好不悲切。后来,国家实行企业职工保险,政府又要出钱买部分单子。而其中少数人,打着“改革”的幌子,整垮国有企业,肥了自己的腰包。

4、通过开发房地产“洗钱”。这些年中国房价暴涨,与官员大有关系。固然,房地产开发可以为地方财政增加大量收入。但是,如果有些官员自己得不到实惠,他是不会那么积极经营房地产的。客观的说,房价暴涨官员难脱干系。地产开发商如果不与官员勾结,房价不会长得如此猛烈。

5、把权力化为“董事长”职责式的“洗钱”。最近几年来,某些党政官员愈来愈像一个地方的“董事长”,而且这个“董事长”比一般企业的“董事长”权力大得多,不但经营党政大权,管理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人事,而且管理决定一个地方的项目投入。走到一个地方,带去了行政大权,也带去了承包、建设各类工程的班子。这不是“董事长”是什么呢?有的官员,不惜利用政府财政担保,向银行大势举债,拿来搞那些“吹糠见米”的项目,搞“面子工程”,而真正对于短期不能见效益的工农业项目,却不闻不问。

文章来源:《和平论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