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有蔓草:中國官員「洗錢」的種種途徑

【新唐人2012年1月3日訊】首先申明,本文不包括過去、現在、將來所有的官員,專為那些「洗了錢」的官員而作。

1992年以前,官員基本不「洗錢」。至市場經濟實行之後,「洗錢」漸漸興起,其風愈來愈猛,概括起來,「洗錢」大致有以下種種方式:

1、通過人事變化「洗錢」。諸如調動、換崗、任用、安排工作等。其中,賣「官帽子」近年來尤為猛烈。好幾年前就有民謠云:「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光跑不送,原地不動;不跑不送,降格使用。」根據職務大小、崗位輕重情況,所送鈔票數額不等,少則數千,多則數萬,再多的達數十萬甚至三位數以上。當然這些資訊不是來自媒體或官方檔,賣官買官雖然是公開的秘密,但畢竟屬於蠅營的勾當,不會發佈公開消息。上面所說的數據,不過是根據民間各路信息彙總而得。難怪近年官員調整很快,只隔天數,不管屆數。「成熟」一個任用一個。原來,裡面有可觀的經濟效益。想一想,如果平均一頂「帽子」賣3萬元,100頂「帽子」就收入300萬元。一夜就暴富了。

2、通過節假日「洗錢」。主要是過春節其間,下級部門、單位給上級領導拜年。看表面,這不算「洗錢」,因為官員出於被動地位。但是,關鍵在於官員內心想不想人家來拜年,想不想在節假日有嘩啦啦的金子流淌,如果不想,就應當拒絕。從實際情況看,並沒有關上拒禮的門,而是喜滋滋地笑納,樂呵呵地送人家出門。一個春節下來,有的官員收入的人民幣少則數十萬,多則數百萬,說不定有超過千萬以上的。特別是那些頭戴「大帽子」的官員,估計收入是不菲薄的。

3、通過賤賣國有資產「洗錢」。在企業體制改革中,由早期的承包、租賃到最後徹底將國有企業賣掉。在賣的過程中,裡面大有文章。按當時市場價格,可以值價100萬元,但他50萬元就賣了。為什麼呢?如果沒有得到「好處」就賤賣嗎?回答是不可能的。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改革,不知道國家和人民流失了多少血液。無以數計的工人逼迫失業,遠走他鄉,自謀職業,妻離子散,好不悲切。後來,國家實行企業職工保險,政府又要出錢買部分單子。而其中少數人,打著「改革」的幌子,整垮國有企業,肥了自己的腰包。

4、通過開發房地產「洗錢」。這些年中國房價暴漲,與官員大有關係。固然,房地產開發可以為地方財政增加大量收入。但是,如果有些官員自己得不到實惠,他是不會那麼積極經營房地產的。客觀的說,房價暴漲官員難脫幹係。地產開發商如果不與官員勾結,房價不會長得如此猛烈。

5、把權力化為「董事長」職責式的「洗錢」。最近幾年來,某些黨政官員愈來愈像一個地方的「董事長」,而且這個「董事長」比一般企業的「董事長」權力大得多,不但經營黨政大權,管理一方政治、經濟、文化、人事,而且管理決定一個地方的項目投入。走到一個地方,帶去了行政大權,也帶去了承包、建設各類工程的班子。這不是「董事長」是什麼呢?有的官員,不惜利用政府財政擔保,向銀行大勢舉債,拿來搞那些「吹糠見米」的項目,搞「面子工程」,而真正對於短期不能見效益的工農業項目,卻不聞不問。

文章來源:《和平論壇》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