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华:民进党的选举风波

【新唐人2011年7月13日讯】面对2012年的总统与立委选举民进党内部不论是初选还是提名,一直是风波不断,也就是不断有不同声音出现。这不必奇怪,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第一,民进党是开放型的民主政党,有不同声音是常理;

第二,民进党是威权体制下“杀”出来的政党,因此有草莽性格;

第三,蔡英文缺少资源来协调不同山头与派系,不如阿扁当总统时候;

第四,主席蔡英文担任主席3年,党龄又不长,实际上党内还有一些人并不服气,只是绿营民众者支持蔡英文的多,因此勉为其难、顾全大局,但一有风吹草动,原来的想法又会冒出来。

与目前党中央主流的不同意见,不一定是错误意见,有的意见也是正确的。所以面对这些意见,党中央与蔡主席,都要认真倾听。但是如果意见太多,甚至对外放话,再被统媒统客见缝插针,对民进党及其支持者,也会造成许多困扰;至少,民进党资源本来就非常缺乏,要面对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围攻,如果后院不断起火,肯定会影响战力,一旦有所闪失,赔上的不但是整个党,甚至是整个台湾与事关全球的民主大业,不要低估这一点,因为势必助长共产党的气焰,就如他们收回香港那样。

对此我提出以下的问题,以及我的看法:

一,如有不同意见,先想想这是为个人、自己的派系,还是从大局出发?

二,由于角度不同,能否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考虑,以减少主观偏见?

三,有没有可能以内部沟通来解决或暂且保留意见,还是非得对外放话?

四,就是对外放话,有没有必要一定公开点名,造成无法收拾的后遗症?

最近国民党18全代会上,吴伯雄先骂马英九,然后说,从大是大非(认同中国还是认同台湾),他还是支持马英九。由于他骂马英九没有点名,马英九可以认为不是骂他,而是骂吴敦义,因此不会撕破脸而造成分裂。很遗憾,民进党的政治人物,有时反而欠缺这方面的认识。不要忽视这个问题,这关系到民众的观感。

在成熟的西方国家,并不存在这个问题,例如美国民主党总统初选奥巴马与希拉蕊点名对骂,但是当选后一个做总统,一个做国务卿,合作很好,有相互给对方“小鞋”穿吗?有没有进行含沙射影的放话吗?即使唯恐天下不乱的某些媒体,也没有他们见缝插针的机会。这才是民主国家政治家的胸襟与风度。中国人爱面子,胸襟狭隘,一经点名,那就成为永久的世仇。台湾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即使某些主张“去中国化”的民进党政治人物,也难脱中国小农经济的格局,不幸的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因为缺乏自身反省的精神。为此,也只能要求彼此不要公开点名以维护团结。

在这次立委提名过程中,党中央对李俊毅与王定宇处分的不同我也不理解,但是如果要彻底搞清与解决这个问题,恐怕要耗费许多精力,也不一定解决得了,结果王定宇从大局出发,自动退出。不分区立委的郑素华,在争议声中也自动退出给党更多的空间。这都是顾全大局精神,短线似乎吃亏,长线则是加分,自己加分,党也加分。我不认识郑素华,但是她的这个态度,让我对她引发争议的“污点”有所改观。

民进党成立至今已经25年,原先完全没有人脉的蔡英文要在3年内完成民进党的转型,谁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对她可以有所期许,提出更高要求来督促她,但是不要提出过苛的要求来攻击。以“派系分赃”来说,现在哪一个人可以完全不顾派系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而没有杂音出现?“照顾派系”是现实的需要,以利调动各个派系的积极性,提高战力,为何一定要说是“分赃”?“党内无派,千奇百怪”,除非有能力消灭派系,或者自己可以独裁一切而不尊重民主程序,否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都难以避免。这也与民主的成熟度有关。

民进党要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与台湾独立建国一样,欲速则不达,需要大家一点一滴的去做,去改革。尤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第一要团结,第二要讲究策略。

文章来源:《极光》电子报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