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总裁之争 看国际现实

【新唐人2011年6月16日讯】(中央社记者刘坤原华盛顿特稿)国际货币基金(IMF)新任总裁宝座之争已经明朗化。台面上虽然有3人竞选,但基于国际现实,由非美欧人士出线的机会,恐怕非常渺茫。

IMF总裁提名于本月10日截止后,共有法国财政部长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墨西哥中央银行总裁卡斯腾斯(Agustin Carstens)及以色列中央银行总裁费雪(Stanley Fischer)登记参选。

这是IMF成立65年来,总裁选举首次出现白热化竞争局面,显示全球经济格局已发生变化,国际现实也面临调整。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美国与欧洲面临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经济衰退,而以中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趁势而起,。在一消一长之间,全球经济秩序出现巨大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已开发国家订定对他们有利的游戏规则,包括决策权和投票权,发展中国家对IMF的决策几乎没有置喙的余地。

IMF对已开发国家有利的规定莫过于投票权的设计。IMF会员国的投票权,不像联合国一国一票,而是类似股份公司的设计,谁的股份多,谁的投票权就大。而股份的大小则依据各国经济实力订定。

目前以美国的投票权最大,高达16.74%;其次是日本6.01%;欧盟会员国的整体投票则高达32.07%。中国原来的投票权只有2.28%,在新兴经济国家的力争下,今年3月才通过增加到3.65%。

IMF的另一项对已开发国家有利设计,就是规定重大决策需要85%的超多数决。这种设计摆明只要美国不同意的政策,就不可能通过,因为美国拥有16.74%的投票权,是IMF唯一拥有变相否决权的国家。

此外,IMF和世界银行(WB)成立之初,美欧之间就有IMF总裁由欧洲人担任,WB总裁由美国人担任的默契。65年来,这项“传统”一直未曾被打破过。

在IMF过去11届总裁中,美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和西班牙各担任1届,瑞典担任2届,法国担任4届。

历届总裁选举,由于事先美国和欧盟各国之间都有默契,因此IMF执行理事会(Executive Board)只是对候选人做形式访谈,从未进行投票表决。

本届总裁选举,首次出现非美欧候选人挑战美欧候选人的情况。这是新兴经济体挑战已开发国家游戏规则的具体表现。

在3位候选人中,以色列央行总裁费雪年纪已经67岁。根据IMF规定,首次出任总裁者,年龄不得超过65岁。当然,如果他众望所归,年龄的规定并非不能修改。不过情况显示,他并没有这样的优势。

来势汹汹的墨西哥央行总裁卡斯腾斯,虽然争取到拉丁美洲和新兴经济体的支持,包括母国西班牙也要求法国谅解并支持墨西哥的立场,不过毕竟国际现实还是站在法国财长拉加德这边。

美国虽然是墨西哥邻邦,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伙伴,但欧盟对美国而言,可能比墨西哥更重要。何况支持欧洲人出任IMF总裁,是美国人出任世银总裁的交换条件。

因此,即使在新兴经济体的刻意运作下,这次总裁选举被迫首次采取投票表决,无论在理事会或执行理事会,以美欧的投票权比例,拉加德出任总裁其实只是手续问题。

不过费雪和卡斯腾斯出马竞选的象征性意义则不可忽视。美欧独大似乎不再那么理所当然。随着美国和欧洲经济力量逐渐走下坡,金砖5国的快速崛起,美欧说了算的时代,可能将提早结束。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