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12月22日讯】(新唐人综合报导)最近,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发出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要求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杂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新闻出版总署的这一通知引起关注。有学者指出,这种强制性的做法去保持汉语的规范性和纯洁性,方法不可取,也没有效果。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声称,在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书、互联网等各类出版物中,出现了在汉语言中随意夹杂英语等外来语、直接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生造一些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等语言文字的问题,认为这样严重损害了汉语的规范性和纯洁性,破坏了和谐健康的语言文化环境,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就此,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杂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
著名中国学者、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向BBC表示,这个指责汉语出版物中随意夹带外语单词和生造词语会破坏和谐健康的语言文化环境,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个指责完全是不能成立的说法,是缺乏语言史常识的表现。
朱学勤指出,这一通知是权力部门崇尚权力、希望在掌管人们思维之外,还要掌管说话的表现;也反映出中国近年经济高速发展后,官员们骄傲自大了,认为外国应该学习中国,中国不需要吸收外来东西。
《自由亚洲电台》的报道说,有意见认为,语言的变化包括中外夹杂是应时代发展和使用需要而产生,强制转换中文是不现实及不合理的。
前中国海洋报记者独立撰稿人昝爱宗认为,新闻出版署是胡折腾,互联网的网址是英文的、汽车的车牌是英文的,这是一种我时代发展。现在还有互联网好多字需要字母简称,很多出版物也是从互联网上直接引述的。这些是没办法剔除的。
湖北自由撰稿人刘逸明对《自由亚洲电台》表示,应该看什么样的文字,选择权应该留给读者。比如,像GDP在很多官方报导里都有用。 有很多书,虽然夹杂外语,但是顺其自然的并不是刻意的,要规范也可以,但标准不应该由官方制定,应该由读者制定。
新闻出版总署的通知称,对违反使用语言文字规范的,要责令改正,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昝爱宗认为,相关通知是新闻出版总署再一揽权措施,除了多一个管控媒体的借口,还能成为权利寻租的另一条财路。
他说:“对不听话的,可以以这个理由管你,罚你款、可以审批、比如说一些出版社、报社年审的时候,可以借此来故意卡你,不给你过,要求他,有机会腐败、权力寻租,他们也能显示权威。”
朱学勤教授认为,在语言文字上建筑万里长城是行不通的。
网友认为,这条规定可能针对的是网路上流行过一阵的新编英语词这一现象。有一段时间,线民创造了Smilence(Smile+Silence笑而不语)等辞汇。
不过,按理说,禁止制造不规范的外文新词是国外新闻出版署管辖的范围,然而不但没看到国外类似的禁令,国外主流媒体还对一些英文新词大胆地“拿来”。
今年11月18日,《纽约时报》报导了中国线民创造的英文新词“Ungeilivable”(不给力)。而去年《牛津词典》收录了日本线民创造的新词。
“hikikomori”网友感叹说,在所有关于2010年度热词的评选中,“给力”这个词是绝不会缺少的。但今后这样的词语可能不会出现在汉语出版物中了。
最近也有一些中国学者提出“汉语危机”的说法,指出中国大陆的汉语表达正在日益粗鄙化,公众对汉语普遍漠视。他们认为这会导致中华民族的文化危机,危害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新闻晨报》的评论认为,汉语是一门鲜活的语言,它需要不停地吸收外语的精华、民间的智慧才能不断地自我更新。世界上只有少数语言文字是一成不变的,那就是活化石“拉丁文”,还有汉语的文言文。现代汉语不应也不会变成一种仅供人们研究和缅怀的纯洁语言。
这一观点也许反映了中国的某些现实,但许多学者认为,文化危机、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具有深层的政治、文化、民族和时代的因素,绝不是简简单单的言语粗鄙化或者生造词汇所能影响得了的。
早在今年4月,大陆广电总局也曾出台类似的“紧缩令”,要求央视等媒体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WTO、CPI等外语和缩略词,也引起一番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