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禁出版物中外文夾雜 這樣就純潔嗎?

【新唐人2010年12月22日訊】(新唐人綜合報導)最近,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發出規範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要求在漢語出版物中,禁止出現隨意夾雜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外國語言文字。新聞出版總署的這一通知引起關注。有學者指出,這種強制性的做法去保持漢語的規範性和純潔性,方法不可取,也沒有效果。

中國新聞出版總署下發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聲稱,在報紙、期刊、圖書、音像製品和電子書、互聯網等各類出版物中,出現了在漢語言中隨意夾雜英語等外來語、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生造一些非中非外、含義不清的詞語等語言文字的問題,認為這樣嚴重損害了漢語的規範性和純潔性,破壞了和諧健康的語言文化環境,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就此,新聞出版總署要求,在漢語出版物中,禁止出現隨意夾雜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外國語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義不清的詞語;禁止任意增減外文字母、顛倒詞序等違反語言規範現象。

著名中國學者、上海大學教授朱學勤向BBC表示,這個指責漢語出版物中隨意夾帶外語單詞和生造詞語會破壞和諧健康的語言文化環境,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這個指責完全是不能成立的說法,是缺乏語言史常識的表現。

朱學勤指出,這一通知是權力部門崇尚權力、希望在掌管人們思維之外,還要掌管說話的表現;也反映出中國近年經濟高速發展後,官員們驕傲自大了,認為外國應該學習中國,中國不需要吸收外來東西。

《自由亞洲電臺》的報道說,有意見認為,語言的變化包括中外夾雜是應時代發展和使用需要而產生,強制轉換中文是不現實及不合理的。

前中國海洋報記者獨立撰稿人昝愛宗認為,新聞出版署是胡折騰,互聯網的網址是英文的、汽車的車牌是英文的,這是一種我時代發展。現在還有互聯網好多字需要字母簡稱,很多出版物也是從互聯網上直接引述的。這些是沒辦法剔除的。

湖北自由撰稿人劉逸明對《自由亞洲電臺》表示,應該看甚麼樣的文字,選擇權應該留給讀者。比如,像GDP在很多官方報導裡都有用。 有很多書,雖然夾雜外語,但是順其自然的並不是刻意的,要規範也可以,但標準不應該由官方制定,應該由讀者制定。

新聞出版總署的通知稱,對違反使用語言文字規範的,要責令改正,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昝愛宗認為,相關通知是新聞出版總署再一攬權措施,除了多一個管控媒體的藉口,還能成為權利尋租的另一條財路。

他說:“對不聽話的,可以以這個理由管你,罰你款、可以審批、比如說一些出版社、報社年審的時候,可以藉此來故意卡你,不給你過,要求他,有機會腐敗、權力尋租,他們也能顯示權威。”

朱學勤教授認為,在語言文字上建築萬裏長城是行不通的。

網友認為,這條規定可能針對的是網路上流行過一陣的新編英語詞這一現象。有一段時間,線民創造了Smilence(Smile+Silence笑而不語)等辭彙。

不過,按理說,禁止製造不規範的外文新詞是國外新聞出版署管轄的範圍,然而不但沒看到國外類似的禁令,國外主流媒體還對一些英文新詞大膽地“拿來”。

今年11月18日,《紐約時報》報導了中國線民創造的英文新詞“Ungeilivable”(不給力)。而去年《牛津詞典》收錄了日本線民創造的新詞。

“hikikomori”網友感嘆說,在所有關於2010年度熱詞的評選中,“給力”這個詞是絕不會缺少的。但今後這樣的詞語可能不會出現在漢語出版物中了。

最近也有一些中國學者提出“漢語危機”的說法,指出中國大陸的漢語表達正在日益粗鄙化,公眾對漢語普遍漠視。他們認為這會導致中華民族的文化危機,危害中國人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

《新聞晨報》的評論認為,漢語是一門鮮活的語言,它需要不停地吸收外語的精華、民間的智慧才能不斷地自我更新。世界上只有少數語言文字是一成不變的,那就是活化石“拉丁文”,還有漢語的文言文。現代漢語不應也不會變成一種僅供人們研究和緬懷的純潔語言。

這一觀點也許反映了中國的某些現實,但許多學者認為,文化危機、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具有深層的政治、文化、民族和時代的因素,絕不是簡簡單單的言語粗鄙化或者生造詞匯所能影響得了的。

早在今年4月,大陸廣電總局也曾出臺類似的“緊縮令”,要求央視等媒體在主持人口播、記者採訪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諸如NBA、GDP、WTO、CPI等外語和縮略詞,也引起一番熱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