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衣住行样样涨 陆通膨隐忧重

【新唐人2010年12月11日讯】-陆物价飙专题之2(中央社记者周慧盈上海特稿)台商经营的雅薇时尚餐厅预计年底正式营业,还没开业,就碰上中国大陆这波的物价飙涨,总经理胡良俊忙着张罗开张各项业务时,还要从各个管道打听如何买到品质与价格兼具的食材。

胡良俊这位上海台商并不孤独,他面对的物价问题,近半年来对大部分大陆民众与境外人士都是如此触目惊心。

就拿重要的食材大蒜来说,从前1斤只要几毛钱,目前上海市场价约每斤人民币6块钱,最贵的时候曾经涨到每斤15元,比猪肉还贵。

蒜价疯涨的原因有多重,供需失调与人为炒作都难脱关系,大陆老百姓无奈之余想出了“蒜你狠”的说法,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蒜价疯涨的实情。

除了大蒜,面粉、蔬菜、米、油等民生必需食品也无一不涨。10斤装的大豆油去年41元一桶,今年飙到54元一桶,涨幅约30%。另外由于棉花价格上升,衣着类也跟着涨价。

面对节节高升的物价,一般民众可以“斤斤计较”过日子,但是餐饮业者就很头疼,特别是像走宴会路线的雅薇餐厅,要兼顾品质与价格,就要多管齐下。

刚从香港找鱼翅货源回到上海的胡良俊说,在高物价时期,节省成本方式包括囤货与寻货。可以保存较久的食材就想法囤起来,另外还要四处寻货,向批发商或不同厂家打听货源,甚至直接到产地找货。

面对食物材料价格上升,餐饮业者却不能立即用涨价来反映成本。

一家在上海开设了四间分店的业者说,如果成本持续上涨,不排除未来售价也跟涨,但这需要观察,如果物价飙涨只是暂时性,在竞争力的考量下,就不考虑涨价。

不过,这项原则显然不适用于所有业者。

在朋友眼中属于“贵妇”级的家庭主妇芳芳最近与朋友相约在上海某家五星级饭店,两人点了两杯卡布其诺,买单时却吓了一跳,一杯卡布其诺连税竟要价80.5元。

芳芳接受中央社访问时还连连表示不能接受,她说几个月前这杯卡布其诺的售价对她来说还算正常,是她结账时不会注意、也不会记住的价格。这波涨价潮对芳芳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咖啡涨得最厉害”。

贵妇有贵妇不可接受的贵,靠薪水过日子的一般人,每个涨价更是惊人与无奈,因为咖啡可以不喝、奢侈品可以不买,但是饭不能不吃,只能选择怎么吃。

以精明著称的上海人几个月前就开始调整生活态度,有人专程跑到学校餐厅吃饭,有人不怕路远跨区买便宜菜,衣冠楚楚的白领阶层终于愿意放下面子从家里带着便当去上班。

这些所有的“撇步”都是为了省荷包,究竟物价是怎么个高法?

中国10月消费物价指数(CPI)年增率飙到4.4%,远远高出官方设定的3%年度目标,也创下两年来新高,也已超出温和通货膨胀范围。

翻开报纸,最近一个多月来物价的相关报导成篇累牍,老百姓的艰难也终获官方正视,11月间的短短9天内,两度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间隔时间的短暂据称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官方紧接着又宣布多项稳定价格措施,并表态必要时会对重要生活必需品与生产原料进行临时性干预。

没多久,中国国务院又提出调控物价的16项措施,增加低收入群众补贴、价格管制以及加强监管防止囤积投机等措施纷纷出笼。

中国的物价主管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则在11月22到26日的5天内连发9个通知调控物价,密集程度史上罕见。中国商务部、农业部等部会也联袂应战,以平抑物价。

这个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将明年货币政策立场从目前的“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各种分析都认为,这代表2008年底开始的经济刺激政策退出,防止通膨成为重点。

除了提出各种抑制涨价措施,官方也要求企业参与稳定物价行列,大陆四大粮油企业被要求,所有小包装食用油产品4个月内不要涨价。

在连串密集措施下,部分商品价格应声而落。

官方数据显示,大豆、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面粉等农产品主产区市场报价连续几天涨幅为零;蔬菜、棉花价格也回落。食用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近半年来的首次下跌。

从事运输工作的小朱说,从世博会开始一下子涨起来的物价,最近真的掉很多。

虽然官方出手后,物价终于暂时被压住,但是元旦即将来临,紧接着又是农历春节,“双节”因素无可避免将抬高物价。

即使没有年节因素,一般都预期,物价涨势明年将继续。

中央电视台最近访问了百位经济学家与企业家,其中7成3认为大陆目前通膨情况严重,6成5预测明年将面临高通膨。

推升物价的原因众说纷纭,游资太多、货币超发、美元贬值、成本推动都被列为物价高涨的推手。

中国国家资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预期短期内、甚至未来5年内,中国都会面临较大的价格上升压力。

在这次来势汹汹的高物价时期以前,中国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曾两度遭逢通货膨胀。第一次的时间点为1988到1989年,两年的CPI增幅都超过了18%。

经济过热与需求造成了当时的通膨,加上货币供应过量及物价改革,让情况不可收拾。不过在官方针对投资和货币供应采取调控后,1990年CPI增幅降到3.1% 。

第二次通膨出现在1993到1995年,主要是经济过热造成。

当时中国政府大幅调高能源与交通等基础产业价格,过热的经济加上价格体制改革以及货币超量发行,导致CPI年增率由1992年6.4%飙到隔年的14.7%。1994年CPI年增率高达24.1%。在综合调控下,1996年的CPI降到8.3%。

这波高物价会在中国政府调控措施下快快地走进历史,还是如预期般地继续下去,目前难以断言。不过,因为不确定感,很多人的消费习惯确实在改变中。

29岁的小陈月收入约7000元,以前买一条牛仔裤都是700、800元,现在也差不多。只是以前每个月都会买,现在一季买一次。他说,在高物价年代,最好保持低欲望,否则少的是荷包,苦的是自己。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