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孔子《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汎爱众(一)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解说
人与人之间,都应该要相亲相爱,就好像天无私的覆盖着一切,大地承载培育万物一般。
品行高尚的人,自然名声会传播得很远,人们敬重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品行好,而不是因为他外表好看或衣服华丽。
才华很好的人,名气一定会很大,人们佩服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能力好,而不用靠着说大话、吹嘘自己,来得到大家的赞赏。
故事
人不可貌相
春秋时代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一个名叫子羽。子羽长得其貌不扬,当他第一次来拜见孔子的时候,孔子对他的印象不太好。孔子看他长相愚钝,言行笨拙,心想这个学生大概没有什么出息。当时孔子有另外一个学生,名叫宰我。宰我长得相貌堂堂,彬彬有礼,又能言善道。孔子第一次和宰我交谈的时候,就很欣赏这个学生, 认为宰我以后一定能够有作为,是个难得的人才。
然而,结果却和孔子料想的不一样。子羽对求学问很有兴趣,并且喜欢思考,他奋发努力,孜孜不倦,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有许多年轻人来向他求教,拜他为师。而宰我却十分懒惰,也不好学,孔子虽然努力地教导,他的成绩依旧毫无进步,孔子三番两次地劝导,宰我也无动于衷,孔子气得把他比喻做腐朽无用处的木头,所谓“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当初对这二位弟子的仪表、言谈,下了与实际才能不相符合的判断,因而感叹道:“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意思就是说:如果以容 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就会像对子羽一样,产生误判;如果以谈吐来衡量一个人的才华,就会像对宰予一样,产生误判。因为这件事,所以才衍生出“以貌取人, 失之子羽。”这句话来。
文自《正见网》
《弟子规》连载二十四(视频)
《弟子规》连载二十四(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