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涟: 内外双重压力煎迫之下的人民币

【新唐人2010年3月30日讯】 美中两国由人民币升值这一问题造成的紧张状态,随着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访美有所缓和。但可以预言,在今后的美中关系中,人民币升值这一话题还是会处在旋涡中心。

中国有苦难言

为了不被美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在钟山访美之前,中国方面已放软姿态。3月22日,总理温家宝会见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1年会”的外方代表时,一改此前的强硬姿态,不仅强调要增加美国商品的进口,同时来了一番“悲情陈诉”,宣布中国有2亿失业人口,因此对美国政府为200万失业人口焦急感同身受。

论证人民币升值好处的文章也陆续见诸媒体,一篇题为“人民升值预期触发投资机会,理财策略需调整”的文章居然为人民币升值展现了一片湛蓝的天空:“从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减轻外债压力、增强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能力,并将对境内股票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产生有利影响。”中金公司的一份报告也详细论证了升值的种种好处。

这类言论比此前的“阴谋论”缓和得多。“阴谋论”认为:迫使人民币升值的目的是西方国家打压中国产品入欧美市场,重创中国经济,遏止中国崛起的阴谋。最近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渠道释放的信号是: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是必然的过程,但不会是美国要求的“一步到位”的方式。这与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期间所表达的意见相同。

其实,中国官方强调人民币升值危及更多出口企业的生存,使失业问题更形严重的说法,也被中金公司的报告否定:人民币自2005年7月与美元脱钩后对美元升值了17.5%,但并没有损害中国的出口和就业,中国在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

那么,中国不肯将人民币升值,原因到底何在?事实上,2009年中国投放出的天量货币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让人民币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3月中旬中国央行的季度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依然强烈,其中认为目前物价高,难以接受的受访者比例达到51%,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值。

要求人民币升值并非只有美国

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来自两方面,一是部分国会议员。一个由130名议员组成的两党联立团体近日致信财长盖特纳,敦促他在4月的半年度汇率报告中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二是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去年开始,克鲁格曼发表一系列文章与演说,指责中国的汇率政策是一种掠夺行为,造成美国损失了140万个工作机会,建议与中国打一场贸易战,对中国产品征收 高达25%的进口附加税。他的这些言论,使他从2009年“保罗·克鲁格曼中国周”的贵宾一变而为“中国的敌人”。

国会与主张人民币升值的学者的共同意见是:中国的外汇政策扭曲了全球市场以促进国内增长,这是以美国和很多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是典型的保护主义。是该停止这种政策的时候了。即使中国像2005年那样再推出一个控制非常严格的浮动汇率机制,那也是不够的。

在中美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争执得难解难分时,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与经济组织的表态表明,要求人民币升值并非只有美国。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表达了人民币升值的期望,认为“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依赖出口转为依赖消费”,是抑制长期通胀压力的途径之一,有助于重新平衡中国经济。也是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化的关键。但它们有一点与中国一致:中国何时回归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 “应由中国当局来决定”。

争论中一个无法交集的点

中国国内的通胀压力到底是不是人民币升值的真正障碍?升值与反升值的讨论在这方面没达成共识。

中国反对人民币升值,但坚持说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始终不是为了解决什么通胀问题、热钱涌入问题,而是为了就业和产出的稳定。国际金融、经济组织那些“从长期来说,人民币升值对化解中国通胀压力有好处”的意见,其实是在给中国喂定心丸,只有克里德曼说了老实话,在“中国的天鹅悲歌”一文中, 他认为虽然人们担心中国由于通胀而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但这并不是中国应该做的。中国应该调整汇率政策,让人民币升值。

一种货币同时面临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两种相反的压力,这种经历日本也有过。但日本拥有中国无法相比的条件,其产业的独立技术开发和国际竞争能力领先,所以能承受这两种压力的冲击。而中国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现在人民币对内贬值已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中国政府因此只能在拒绝升值这一对外阵地上固守。更何况, “升值有利于抑制长期通胀压力”这种劝喻很难打动中国高层,他们考虑的重点是今天如何度过眼前的大难关,而不是给明天留下一个“平衡的中国经济”。

(原载BBC·点评中国,2010年3月29日)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