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2月21日讯】【编辑语】中国传统文化贯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每一个习俗用语都伴随一个悠久的传说和历史故事。1949年之后,民风民俗中词语被改动,新的词语抽空了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涵,切断了几千年悠久文化的命脉。
“农历”名称从何而来?“农历”于1968年元月一日,首次出现在大陆各报的报头。在文化大革命横扫“四旧”中,认为“夏历”是夏王朝的印记,必须改名,故通过报纸改名“农历”,并影响港、澳、台。
中国传统历法,有二十四节气,又名旧历、中历,民间也有称为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此前中国传统历一直称为“夏历”。
夏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做为月首,即初一。夏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3年安排一个闰月,再过两年又安排一个闰月,平均19年有7个闰月。月份的名称按照“中气”而定,含“雨水”的月份称为正月,含“春份”为月份叫二月等。不含中气的月份就定为闰月,用上个月的月份名称称闰某月。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中,“农历”条目中注明国际规范名称:Chinese Traditional Calendar,直译成中文就是“中国传统历”,可见“农历”之称并不规范。
对“农历”是否恢复“夏历”之称,有大陆的历改学家认为,还是恢复“夏历”名称好。他们认为,中国传统历是全民族的,“农历”不足以概括该历法的历史意义﹔恢复“夏历”名称,蕴含悠久历史文化,同时,“夏”又是代表华夏。
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
夏历最早可追溯到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从殷墟出土的甲骨片则记载着殷历。相传先秦有黄帝历、瑞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是世界上三大历法中历史最悠久,天体定标点最多的历法。
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它之后的商、周、秦、西汉初都分别提前,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又恢复夏王朝历法的原有月序,以后各王朝也基本沿用这一月序。
夏历又称“夏正”,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同时也包含年的特征。
夏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夏历规则与置闰:一个朔望月=月相由新月循环到新月所经过的时间= 29.53059日,新月出现的一天是初一日﹔1年=夏历正月初一至下一个夏历正月初一的时间﹔ 1岁=冬至至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约有365日﹔冬至必定在夏历十一月(子月)﹔凡夏历一个月内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那个月便是上一个月的闰月﹔闰月的天数与正常月份的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夏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目前在中国包括汉族在内的大多数民族仍在使用着夏历。
新唐人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