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高考“最牛满分长诗”,小庆幸中的大隐忧

事件

09年高考,一篇名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古体长诗,被多位作文阅卷老师一致评为今年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
该作文共1080字(含标点符号),文首是一段170多字的文言文,介绍了该诗歌的写作背景——2008年作者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歌共51行102句,每句七言,后记约70字,也是文言文写作。
—-湖北考生古体长诗获评高考“最牛满分作文” 2009-06-23 来源: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武汉)

“诗”文学批判
鲁迅言:“没有能跳出如来佛祖手掌心之七天大圣者,大可不必动手”,说的是自唐而后为诗之难。此话虽显激烈,却也是实情,说明欲求与唐诗等齐之功,决非常人可为。
中国古文学,诗、书、画、酒、剑、舞等各种原素俱在,从之者,须如陈年老酒一样具备一定的古风古韵和内在功夫,求暗香浮动而非明意了然,方为上作。
然世事变迁有别,万事同理不同法,为诗亦然。今人欲习古诗,要进得去古今一体,出得来须今法超古,莫以古法拘手,而须执新法求变。
但变者,须切记“百变不离其宗”。为诗计,须受诗之形意所缚方可具诗之形体,核心理念和基本构成如音律平庂等者不可弃。偶或有少变似无大碍,但常有大违者,则如人去骨去肉般,必不具诗歌声乐之美和凝炼内涵,已有违诗歌的可读性和传唱性,必失掉“诗”之本性而成它类。
今人写诗,多以“内容重于形式”的“革命诗”和“启蒙诗”来为自己底功不足开脱,这当然有“党文化”的影子,也是个人不下功夫的证明—-诗既已不为诗“样”,倒不如不必写诗(尤其是古诗),而改写散文诗或是直接写散文好了。

幼稚的技巧
既然评委们视本次“最牛满分长诗”若金玉,则不妨在此以诗论诗,当不为过。
像这类登临怀古之作,如若控诗功夫欠深者,为求“稳妥”计,不如以五七言绝句或律诗行之即可尽抒胸意,事、景、典、情简明扼要融会贯通其间,亦成绝佳,绝无必要长篇大论尽显铺张之能事,而陷卖弄文字之嫌。
若以古诗纯技术的角度观之,此诗最不看好的,是开首即仿毛氏“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诗句,稍改即为己用,生硬而乏新意,即为败笔。作者似尚未脱“名人”诗尤其是中国式毛氏诗的影响,这不免让人五味杂陈,后文难以续读。另,一句用二“赤”字,备选文字无着,已彰显传统“内功”尚缺,实不足取。
通篇观察,此诗单句之中不走平庂规律,句句之间多缺古体诗起码的平庂对仗,叙事、写景、怀古与抒情之间,文理思路、结构主线也不清晰而显凌乱无章,组织乏力。
作者缺乏为诗的技巧和知识,更难觅哲人的深度和睿智,诗作总体缺乏史诗的厚度和气势,虽欲现古风古韵,而实不具古人之资,只限于“业余”水平。
不过似可确认一点,此诗虽不尽如人意,但也全非临场之作,亦同样是早就成竹在胸的。至于本次科考诗作与考试主题是否对应,则不在此处探讨范围。
一篇佳作,必经过千锤百炼的积累和形成过程,决不全是应场之作,更难出自应试之卷。就算少年才俊的王勃,其美名千古的《腾王阁序》,也是经过文学积淀并精心准备,加之临场发挥而成。
就从小喝“三聚氰胺”党奶长大,鲜受国学影响的年青学子而言,在高考场所能如此临机发挥者,本身即属难能可贵,必须赞赏,也值得肯定。
从挽求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视之,则不得不说:这无疑是中国文化沙漠中的一点绿洲,妓女院中的一个良人了,虽有百般不足,却也不得不以同为国人而自爱之,敝帚自珍而唱“好”之,以资鼓励。

偏离的主题
中国历百年西学,主要是半多世纪的马列独尊学说的一枝独大,使本已势渐式微的中国传统文化雪上加霜,在一次次“党文化”搭台国人唱戏的自我奄割之中,那点包括诗歌在内的传统文化的血脉,已将丧失殆尽了。
有言“悲愤出诗人”。成功的艺术,包括诗歌在内,多是以凄苦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感悟为源泉,以苦难为代价而成就。但作者个人身历苦难却视而不见,反“因祸得福”并可“感觉良好”,此“反常”之举,必难为家国天下之大众黎庶而呼。如此者,一或是尚缺乏诗人之敏感和锐力,二或是久浸于一种文化之下而“别无选择”。
年关日近,“诗”人因雪灾而落难它乡(其间夹杂天灾与人祸),在“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彷徨无助之中,乃拜谒黄花岗,寻百年烈士之伟绩丰功,探共和革命之斩闻逸事,以聊以自慰,并感念个人不幸而发思古之幽情,本是必然主题和至高境界,但该诗偏离家国之思而行“散”意,并以散意为“新意”,铺张漫延,其法则必不可取。
尤其是作者弃诗人必须之独立个性而献媚权求上之阿谀歌词,更非为诗之人格。故此,诗作必无思想和艺术上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可言,大不了与评委诸君同流于野史掌故之一时佳话而已。
另,诗有诗道,以古人尤其是古诗人的道德标准评判,亦决不可冒然奉此拙诗而献科举取仕之大雅公堂,行哗众取宠之事,是为文痞。
“假大空的“考八股”,都符合政治正确,积极向上这种“主旋律”所要求的标准,同样地矫揉造作,满纸谎言,缺乏真情实感,只不是古文字写就的白话文,一首拼凑而成的“打油诗”罢了”—-余秋雨大师与古诗版满分作文
李辉 -光明观察
赠言:此考生如欲“以诗为生”,须当做好受苦受难的“苦诗人”准备,积累生活,发扬个性,认清“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区别所在,或有后发之势可待。如若仅以此“满分”为荣,以期入仕并“供奉翰林”,最终沦山东省作协王副主席式“纵做鬼,也幸福”为盼者,则必不足为“真”诗人所取,确须另当别论了。

疯狂的评委
“高考满分长诗”事件,真正“雷人”的其实不是考生作品,而是评委及有些教育工作者们的轻浮和无知。
从专业的教育心理学上说,以一取仕稚生的百漏之诗硬充完美之作,无异于给人以达到顶峰而再无进取空间之压迫感,不仅容易助长一时的自满情绪,更不利于在其后来漫长的求学路上的自强与进步,故必须慎重行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学者专家起码的学术道德素养,动辄以“满分”论赏,是学术上不负责任和道德沉沦的表现。
武汉某省级示范高中阅卷老师说“形式和内容表现上都堪称一流。”—这样一篇稚嫩之作即可让评委们“大吃一惊”并“放倒”无数,证明中国的教育“专家”们在古体诗“功夫”上与作者般的同样欠缺,甚至已达到连诗歌写作最起码的基本常识都“不懂”的地步。“满分”,更是“完美”体现了评委们的狂妄和不留退路的“中国风格”,空留今世文化笑柄,让后人殆笑大方。
—看来评委诸君们的所谓“专家级”水平,也不过如此。
古文化长期被压抑,在众多御用“专家”的哄起炒作中,间或偶有回归古风者,亦成为“党文化”之奴隶。将另类奉为经典,将残破视为完美—-中国文化如此现状,悲耶,喜耶?
总之,此事只有12个字:诗者稚嫩可爱,评者无德无能。

诗歌的典范
历史上真正被后人所认可的“专业诗人”极少得见,多数是正式职业之外的“业余诗人”,但正是这种谋生手段之外的“业余爱好”,却成为了人们追求人生崇高价值的理想平台,以诗为言,真情待之,乃成大家。这一点最值得今人关注和思索。
中国古典诗歌的颠峰,当以唐代“李、杜”为着(李有短暂的翰林经历,后脱权缚乃风行天下。杜曾为吏但不事诗,非权贵御用之人)。
李诗以雄浑飘逸、自由放纵、放荡不羁的浪漫格调名天下,从来以“安可屈身事要贵”为信条,以酒入诗,以诗成仙,乃有“诗仙”名。杜诗则沉雄深厚,“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人世沧桑和家国之痛尽现于诗,乃成“诗史”之名。
中国当代诗歌乃至于所有文学,多的是“文艺腔”,少的是“精气神”,温婉奴性十足而雄浑霸气不足。故欲求诗歌繁荣,当以此二者之风范为精神标杆和写作楷模,以家国天下为己任,方可在一片不毛之地另有斩获。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愿这份光芒永远照耀并引领中国神圣的诗歌艺术殿堂,至到它凤凰涅盘,再现重生的那一天。

附:
一.读者可参考文章:余秋雨大师与古诗版满分作文
李辉 刊发时间:2009-06-24 16:02:56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6/24/content_939640.htm

二.本人口占七绝一首,可否做为下笔参考?并请批评。

祭黄花岗一首

凭塚独临寂寞天,
家国万里雪鹅寒。
黄花岗上念英烈,
昔日共和仍黯然。

2009-6-30.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