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十二日电)专家指出,先秦时期中国北方草原地区主要生活着三大古人类类型:古东北类型、古华北类型、古蒙古高原类型。这三大类型居民体质特征在不断趋同,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今后还将继续,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新华社报导,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表示,从人类进化角度来讲,这些人都是现代人,是亚洲蒙古人种的不同区域性类型。
他说,古东北类型,主要分布东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他们具有扁平、宽阔的脸,高颅。主要生产方式是农耕,是东北地区最原始的土着居民之一。
古华北类型,主要以鄂尔多斯高原、乌兰察布草原为中心分布区,包括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他们的脸扁平而狭窄,高颅。主要生产方式是农牧兼营。
有专家根据出土的陶器等文物推断,古华北类型居民是仰韶文化晚期前后,沿黄河北上定居于此的中原农人。但朱泓强调,根据人类学体质特征测定,古华北类型居民与仰韶人相似但有不同,比如仰韶人面部不扁平,因此不排除是中原农人与早已在此生活的当地土着融合的结果。
古蒙古高原类型,是最近几年发现,集中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并集中出现在东周时期。面部宽阔、扁平度大,低颅。主要生产方式是游牧。
朱泓认为,古蒙古高原类型的中心分布区在蒙古高原,内蒙古中南部发现的这些古蒙古高原类型居民,应是东周时期从北方蒙古高原南下,他们也许是为了寻找更适宜生存的环境。他们主要是当时的狄。东胡、匈奴等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本体也属这一类型。
朱泓说,秦汉时期随着帝国建立,人们交往日趋频繁,这三大类型居民体质特征在不断趋同,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本文网址: https://www.ntdtv.com/gb/2008/09/12/a196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