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亢奋、不惜一切代价。在这个酷热的8月之夜,令人有点不寒而栗。
8月8日傍晚,北京城闷热难当,然处处空巷,像极除夕。
奥运会开幕式辉煌而奢华,一如预期。
有不乏触动人心的地方,比如群星闪耀的奥运五环由飞天神女徐徐拉起、五千年的历史长卷运用高科技灯光技术悠悠展开,56个大小不一穿着民族服装的可爱孩子一起走来、国旗进场时童声“歌唱祖国”……亮点不少,但带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如我,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
毫无悬念的是,开幕式的表演部分大量使用人海战术。近2万人参加了演出及相应服务。但导演声称,这次开幕式的成本低于2006年多哈亚运会。原因,自然来自主体演出人员的构成。
按照惯例,参加这类表演的一般有两类,军人、学生。这次奥运开幕式表演则因高强度,人员大多来自前者。据报导,这次参加开幕式演出和服务的现役军人和武警有1万余人。
虽然不用向这些军人、义务劳工、志愿者支付酬劳,降低了开幕式的“成本”,但为了一场精美绝伦、空前绝后的开幕式,我们付出的代价并不因此而减少。
开幕式演出伊始的“万人击缶”,在一张据说是导演最为心爱的道具之上,每个表演者低头猛击,火石电光之际,正在担心表演者的眼睛长时间受到过强刺激会不会视网膜受损,表演者却一律以被催眠般的笑容昂头结束了演出,额头的一抹血色尤为耀眼。
根据央视9日晚播出的幕后节目,一位参加表演的军人称,他们的秘诀是低头时闭上眼睛!
在体现活字印刷术的“活字模”环节,1631名军人排演了9个月,每天排练十几个小时。每个人都需半蹲在重约20公斤、高度不过1.7米、密不透风的字模里演出,“外面温度30多度,里面高达40多度。”
“震撼”之余,我家的开幕式观众们纷纷被唤醒了回忆。原来大家或多或少都参加过此类活动。调查结果是,有此类经历者大多伴随着中暑的体验。
以母亲为例,求学阶段均在上海度过,暑期参加过多次庆祝国庆的大型彩排。据说1965年国庆庆典中集体表演麦浪滚滚之宏伟景象,留给那一代人的印象记忆犹新。但不幸的是,留给她本人更深刻的记忆,也是第一次晕倒的经历:无法呼吸、浑身冷汗、晕厥倒地。
不知道这次开幕式背后,有多少人有相同的经历,据说,受伤者不少,很多人带伤排练、上场,120救护车到来并不鲜见。仅从观众席看,由于场地没有空调,屏幕上群扇飞舞。据一位亲临开幕式的同事介绍,观众当场中暑者已达570个,她也在其中。
从央视的报导获知,这些演出人员的化妆师部分来自四川某职业学校的300多名师生。他们需在闷热狭小的半地下化妆间,给2000多名古代扮相的演员化妆。“太热了。强度可想而知。”屏幕上满脸疲惫的老师表示。
奥运开幕式亦大量使用“威亚”(Wire),即吊钢丝。这项技术起源于杂技,后被武打影视广泛应用,在一些歌星的演唱会上作为特效偶尔使用。这次,导演则从歌唱祖国的孩子、飞天神女、到最后如夸父追日绕场一周点燃火炬的李宁,都频繁、大规模地通过吊钢丝展现了在空中飞腾的“特效”。
一位有此类经历的朋友介绍,吊威亚是相当痛苦的经历,“血脉贲张、心跳加倍、肌肉瘀青、生不如死”。影视演出,尚有商业化目的驱动,奥运会,为了向国际友人展现一个震撼的中国,此类演出变成了“光荣”的政治任务。
整齐、亢奋、不惜一切代价。廉价的劳动力、强大的国家机器,仿佛是我们这个国家竞争力的再一次充分展现。所谓的奥运人文精神,徒有节目绚烂的外壳而内在空空如也。想到这点,在这个酷热的8月晚上,甚至令人有点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