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玲:“同心同德以心明鉴”保平安

不久前,台湾国防部长陈肇敏到台中县乌日的五光村慰问国军弟兄协助救灾,被当地某位在现场的灾民以不满的情绪向陈说不用来作秀等等言语,而成为“新闻”。昔日“军爱民、民敬军”的军民本一家似乎在这则报导中荡然无存,不禁令人感叹。

自古“天灾”与“人祸”总是如影随行、秤不离砣,而天灾与人祸的相互影响在历史的殷鉴中不可胜数。殷商末年,殷纣王荒淫残暴,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兴兵伐纣。在商郊牧野举行誓师,其誓词即是有名的“牧誓”。武王痛斥纣王只听妲己的话,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让他们暴虐百姓,导致天怒人怨,最终将招致殷的灭亡。

“牧誓”中有这一段:“……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道尽了一个“离心离德”的70万纣王大军竟会掉转兵器攻击殷纣军队的悲哀,并给同心同德的武王军队做了先导,殷纣覆灭。

而武王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所营造的“同心同德”则为后世留下典范。历史亦在不断验证着一个真理:一个政权如果导致百姓离心离德,那么其覆灭的下场也就为时不远了。

唐太宗与魏徵的君臣之道也为中华文化写下了传神的佳话。唐太宗造就了谏官魏徵,魏徵造就了明君唐太宗。不为个人荣辱生死的谏官遇上不计前嫌、不好面子的明君方能不违天意,而始能造福百姓。魏徵去世后,唐太宗在一次朝会上慨叹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太宗决心保存这三面镜子,内心严格要求自己,以防出现什么过失。也因而少掉了许多错误的政策,免除民怨而乃有盛世。

因此,若受灾的民户可以想想日后如何能不做短视近利的开发、不放任社区脏乱阻塞排水、学会敦厚的体谅与理性表达情绪。官员与军兵有不以一党政绩为诉求,能为百姓的生计,甚为轮替的政党思量政策的延续,那才是同心同德。

媒体若能中立的报导,不以偏激偏颇的画面与论述为基调,自能称得上是心中有历史的社会公器。社会是个整体,唯有同心同德、人人以心为明鉴才有平安。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