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第二百六十二期】中国人的择业观

【新唐人】)“终日奔波苦,一日不得闲”,对于每个要工作生活的社会成员来说,什么样的择业观更好?主持人安娜对此特别邀请评论员韦实一同与您探讨中国人的择业观话题。

安娜:大家好,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主持人安娜,4月2号浙江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布了一项最新的调查报告,是说中国大陆公众对于职业的选择。 那么排名第一是科研人员、第二是公务员、第三是医生、第四是教师,接下来是工程技术人员、律师、个体经营户、企业管理人员,那么农民和工人排在最后。随着中国的不断变化,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也在不断的变化。今天我们请特约评论人员,韦实先生就这个问题和我们谈一谈,韦实您好。

韦实:主持人好,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

安娜:能不能跟我们讲一讲,为什么人们对于职业的取向,现在是这个样子的呢?

韦实:其实职业取向说白了也是两点,你看他这个前三名收入都不低,尤其是他还有一个社会地位的问题。像你看这个民营企业家,他排名在比较后面的地方,并不是说他收入低,而是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商人毕竟听起来不像科研人员一般很有知识,很有造就,这种感觉,那么他排到前三。另一方面来说,这也符合了整个中国的名义,这是南边,这是浙江省,北京科学家排第一、医生排第二、律师排第三、到了北京毕竟和南方不太一样,律师在北京地位也蛮大的,你看他的社会地位加上经济力,够人们对这个职业的取向,你想想看,中国的城乡差距很大,农民的收入低,社会地位也不好,所以农民排在很后面,很多工人都只靠下岗遣散金来生活,自然而然不会有人选这个职业。

安娜:说到第一个选择科研人员,在我印象中国内的科研人员,比如说社科院,他们都没有什么经费,也造成很多人才流失,所以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成为一个高收入的团体?那么再说到这个公务员,公务员我们知道工作有保障,福利也好,再来是医生,中国的医生和美国相比,他的工作环境,每天很辛苦,要看很多病人,相对来说条件也不是很好。所以不知道为什么他会成为前三名?

韦实:举一个例子吧!现在就不光是中国,像美国,欧洲科学家,在民众中的声望也是排第一的。而且像中国也好,美国也好,都是把大笔的钱往科学领与里面来投,那么人民也有一个概念,这是一个好事,可能现在是没有一个结果,但是长远来讲,推动科技发展了,一方面为人类作一些事情吗!就是说这个感觉是很好的,在这方面你说人才流失,没错,科研人员都跑到国外来了。那么,再看看这个医生,虽然说中国医生的条件很苦,但是毕竟在中国医生,他掌握了病人的生杀大权,他本身来讲地位就不低了,就是说从实际而言,第二点,医生的收入阿,红包阿,各种各样的回扣阿,其实他的收入对中国的职业来比,算是不错的了,虽然说和美国对医生的认同,社会地位这是比不上的。

安娜:我记得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后做医生, 好像做这个医生时间越长,就会越有学问,而且医术也会越高明,而且是一个很有保障的职业,你怎么看呢?

韦实:其实医生这个行也和很多行业相反,他是一个经验职业,医生越老,他的经验越多,我记得有一个笑话,就是说当地有一个风俗,就是说医生治死了一个人身上就要挂一个气球。

安娜:这是在哪的风俗?

韦实:这是一个笑话里的,就是说这个人去看病他,看见医生身上挂着十颗气球, 那医生挂了五十个,他自然去找十个气球的医生去看病了,看病说,你医术这么好,你开业多长时间了?那个医生说我才开业一年,他回头问这个五十个气球的说:你开业多长时间了?他说我开业十年多了。就是说这个虽然是笑话,但是他经历越多,有许多不常见到的病,他自然而然时间越长,经验越多越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医生这一行就是这样的。

安娜:你觉得医生这个行业,在中国和在美国有什么不同吗?

韦实:那还是不同阿,比如说你在美国一提到医生doctor,那绝对都是一个很高尚的职业,而且他们不光光是一个治病的人,他首先要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就像美国很多地方,你说你是医生doctor,那么,很多地方你是有特权的,包括医生的孩子,都希望能当医生,可是在中国,比如说在中国一提到医生,就想到什么白狼、回扣啊!就是说道德来讲他不是一个层面的,中国有个很有意思的事就是医生的孩子80%都不想当医生。

安娜:为什么呢?

韦实:因为中国的医生社会关系很复杂,社会关系跟上司、病人、还有种种,医生不光要看病、中国的医生又要写文章,又要晋级,又要职称,很多很多生活压力是很大的,所以这样来讲,中国医生被社会的认同度,或是社会地位是不及美国医生的。

安娜:我记得在中国四九年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人对这种职业的取向也变得不一样?

韦实:没错变得很大!

安娜:在中国49年以后人都想工人,铁饭碗,而且很光荣,自食其力嘛!在往后就是要去做农民,天下忠农,这样的话红五类,出身好。

韦实:那时候好像不是务农上大学找对象都很难!

安娜:那时候还说当兵是很好的职业,后来就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知识好像比较注重。比如说上学当老师,然后做博士,当教授,好像是被人很崇拜的。

韦实:好像有一个口号说要把失去的青春补回来,就是说大家都觉得要多学点知识什么的。

安娜:再往后,我记得大家都要下海。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是看不起个体户的觉得这些人的铜臭味实在太浓了,是没有职业才去做个体户。

韦实:当时的依据顺口溜,是说抓捣蛋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头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因为人民都要下海,就是这么回事!

安娜:我看现在全都下海了,每个人都是各尽所能能,赚大钱的都去赚大钱了,

你看这几年又转到科研人员和医生了。

韦实: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安娜:我们从这次调查可以看到科研人员成为最好的一个职业,那你觉得科学给人类带来一个怎么样的影响呢?

韦实:这个影响是双方面的,首先他的确是丰富了人的物质世界,使得人的生活似乎是更舒适,更便利了,像交通的发达,电脑的发达,好想把生活很简化,现在人生活都很舒服了,但是不好处的事,你看看这个调查,他的调查意涵,还有一个就是说如果你的孩子上大学,你希望他抱哪个专业?第一医,第二是理,第三是工,文学、历史、哲学都排在最后了。就是6%都不到了。

安娜:他这是反映什么样的一种心理呢?

韦实:就是说对技术,对所谓的科学,对这种实证科学去探讨自然,把人类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包括人研究自己的这些学科,挤到一边去了没有地位了。

安娜:你这样说让我想起来,现在的人类好像越来越依赖于这种高科技了,而且人人都有了电脑,大家都非常依赖于这个电脑,如果他算错了就看这个电脑算的,就是说人因为有了这些东西,好像很少自己去思考,所以有时候电脑出了差错也看不出来了。

韦实:没错!就像是古代人们把记忆力,是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现在有了电脑, 就是说谁能够去获取那些知识,就是说你能不能够记住,已经很无关紧要了,不用说远了,就是说从近的方面来看一看,在这个物质环境之中,其实人很容易就退化了。

安娜:说到选择职业,你觉得大陆的年轻人,跟美国的年轻人,在选择职业上有什么不同的取向呢?

韦实:不同取向讲很重要一点就是兴趣。

安娜:大陆的年轻人都不大确定要当医生或是科研人员,但是他的喜好。比如说︰他喜欢昆虫,或者是说他喜欢什么手工艺品,陶艺,音乐,可是这些和父母和主流的价值观,相当不符合。造成他很不快乐,到大了很成功,但他总想着我年轻的时候会怎么样?可是他当父母的时候,还是一样叫孩子当医生,当律师,那美国人相对而言呢?因为美国人的选择算是很多了,这个社会也比较强调个性的发展,就是说他选择职业的时候,他有很多机会欢的那一方面,比如说,很多美国的科学家他的兴趣是很广的,那么相对来讲他会更顺着自己兴趣来做一点!

安娜:你刚才提到脑袋挺好,还可以去做生意,让我想起来中国有很多运动员,他们都叫做专业运动员,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是国家培养的,用国家的费用,不像美国这边,他是自己要请教练,然后进行培训,然后还要去上学,我们在中国专业的体校,他们就是花费很少了。比如说他很年轻退役的话,也是国家管的,这种差异你怎么看的呢?

韦实:这种差异远期就不用讲了,因为适应社会肯定是美国更适应社会,就是说近期而言,一个运动员如果要打理自己的话,要生活要上学基础的东西很多,他一定是很独立的一个人,那么在赛场上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他会思考。我们国家体制内的运动员,你也看到了比如说在很多需要及时反映的情况之下,往往都是不成的,比如说在思维来讲,还有很多缺点,所以说这种体制我觉得美国更合理一点。

安娜:你刚才提到中国和美国在选择职业上的一种差异,一个是不是更实用一点?是经过生存,另外一个就是说生存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从兴趣出发。

韦实: 我觉得你讲得蛮对的,但是这也很正常,你必然在解决生存问题上,是很功利的。中国的竞争必然比美国激烈得多,尤其现在都只有一个孩子而且都要往大城市奔,所以有这种想法也不奇怪。

安娜:你觉得社会的不同有没有关系呢?

韦实︰当然有很大的关系啦!比如说社会倡导某一个职业,就像我们刚刚探讨的,中国这几年职业观变化这么大,那就是一个社会导向的问题。

安娜:你要是亲戚朋友的小孩要读大学,要选择职业你希望他选择什么呢?

韦实︰这要从两方面看,第一就是这孩子自己想干什么?这很重要,还有就是他适合什么?这两个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要有自己的愿望这他愿意去干,在有一点就是说他喜欢什么不一定他适合,会很痛苦,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会鼓励他找专门的职业的咨询的人士,来给他一些建议,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力。

安娜:很多人说职业就只是生存的一个饭碗而已,就是能养活自己的一个途迳,那兴趣是一回事,职业是一回事,像你刚刚说职业是随兴趣,那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观念呢?

韦实︰古人有一句话叫做︰“知之者不如好知者,知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你做起来谋生是一种层面,然后很高兴是一种层面,你以此为乐是更高的层面,恐怕到那个层面你对社会的贡献会越大,自己也会越快乐.

希望您对我们的节目提出宝贵意见,并参与我们的热线节目。

联系电话:1-(212)736-8535

联系邮件:[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