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第二百六十二期】中国人的择业观

【新唐人】)「終日奔波苦,一日不得閑」,對於每個要工作生活的社會成員來說,什麽樣的擇業觀更好?主持人安娜對此特別邀請評論員韋實一同與您探討中國人的擇業觀話題。

安娜:大家好,又和大家見面了,我是主持人安娜,4月2號浙江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發布了一項最新的調查報告,是說中國大陸公眾對於職業的選擇。 那麼排名第一是科研人員、第二是公務員、第三是醫生、第四是教師,接下來是工程技術人員、律師、個體經營戶、企業管理人員,那麼農民和工人排在最後。隨著中國的不斷變化,人們對職業的選擇,也在不斷的變化。今天我們請特約評論人員,韋實先生就這個問題和我們談一談,韋實您好。

韋實:主持人好,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

安娜:能不能跟我們講一講,為什麼人們對於職業的取向,現在是這個樣子的呢?

韋實:其實職業取向說白了也是兩點,你看他這個前三名收入都不低,尤其是他還有一個社會地位的問題。像你看這個民營企業家,他排名在比較後面的地方,並不是說他收入低,而是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商人畢竟聽起來不像科研人員一般很有知識,很有造就,這種感覺,那麼他排到前三。另一方面來說,這也符合了整個中國的名義,這是南邊,這是浙江省,北京科學家排第一、醫生排第二、律師排第三、到了北京畢竟和南方不太一樣,律師在北京地位也蠻大的,你看他的社會地位加上經濟力,夠人們對這個職業的取向,你想想看,中國的城鄉差距很大,農民的收入低,社會地位也不好,所以農民排在很後面,很多工人都只靠下崗遣散金來生活,自然而然不會有人選這個職業。

安娜:說到第一個選擇科研人員,在我印象中國內的科研人員,比如說社科院,他們都沒有什麼經費,也造成很多人才流失,所以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會成為一個高收入的團體?那麼再說到這個公務員,公務員我們知道工作有保障,福利也好,再來是醫生,中國的醫生和美國相比,他的工作環境,每天很辛苦,要看很多病人,相對來說條件也不是很好。所以不知道為什麼他會成為前三名?

韋實:舉一個例子吧!現在就不光是中國,像美國,歐洲科學家,在民眾中的聲望也是排第一的。而且像中國也好,美國也好,都是把大筆的錢往科學領與裡面來投,那麼人民也有一個概念,這是一個好事,可能現在是沒有一個結果,但是長遠來講,推動科技發展了,一方面為人類作一些事情嗎!就是說這個感覺是很好的,在這方面你說人才流失,沒錯,科研人員都跑到國外來了。那麼,再看看這個醫生,雖然說中國醫生的條件很苦,但是畢竟在中國醫生,他掌握了病人的生殺大權,他本身來講地位就不低了,就是說從實際而言,第二點,醫生的收入阿,紅包阿,各種各樣的回扣阿,其實他的收入對中國的職業來比,算是不錯的了,雖然說和美國對醫生的認同,社會地位這是比不上的。

安娜:我記得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後做醫生, 好像做這個醫生時間越長,就會越有學問,而且醫術也會越高明,而且是一個很有保障的職業,你怎麼看呢?

韋實:其實醫生這個行也和很多行業相反,他是一個經驗職業,醫生越老,他的經驗越多,我記得有一個笑話,就是說當地有一個風俗,就是說醫生治死了一個人身上就要掛一個氣球。

安娜:這是在哪的風俗?

韋實:這是一個笑話裡的,就是說這個人去看病他,看見醫生身上掛著十顆氣球, 那醫生掛了五十個,他自然去找十個氣球的醫生去看病了,看病說,你醫術這麼好,你開業多長時間了?那個醫生說我才開業一年,他回頭問這個五十個氣球的說:你開業多長時間了?他說我開業十年多了。就是說這個雖然是笑話,但是他經歷越多,有許多不常見到的病,他自然而然時間越長,經驗越多越容易做出正確的判斷,醫生這一行就是這樣的。

安娜:你覺得醫生這個行業,在中國和在美國有什麼不同嗎?

韋實:那還是不同阿,比如說你在美國一提到醫生doctor,那絕對都是一個很高尚的職業,而且他們不光光是一個治病的人,他首先要有很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就像美國很多地方,你說你是醫生doctor,那麼,很多地方你是有特權的,包括醫生的孩子,都希望能當醫生,可是在中國,比如說在中國一提到醫生,就想到什麼白狼、回扣啊!就是說道德來講他不是一個層面的,中國有個很有意思的事就是醫生的孩子80%都不想當醫生。

安娜:為什麼呢?

韋實:因為中國的醫生社會關係很複雜,社會關係跟上司、病人、還有種種,醫生不光要看病、中國的醫生又要寫文章,又要晉級,又要職稱,很多很多生活壓力是很大的,所以這樣來講,中國醫生被社會的認同度,或是社會地位是不及美國醫生的。

安娜:我記得在中國四九年以後,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人對這種職業的取向也變得不一樣?

韋實:沒錯變得很大!

安娜:在中國49年以後人都想工人,鐵飯碗,而且很光榮,自食其力嘛!在往後就是要去做農民,天下忠農,這樣的話紅五類,出身好。

韋實:那時候好像不是務農上大學找對象都很難!

安娜:那時候還說當兵是很好的職業,後來就隨著改革開放,人們對知識好像比較注重。比如說上學當老師,然後做博士,當教授,好像是被人很崇拜的。

韋實:好像有一個口號說要把失去的青春補回來,就是說大家都覺得要多學點知識什麼的。

安娜:再往後,我記得大家都要下海。我記得剛開始的時候是看不起個體戶的覺得這些人的銅臭味實在太濃了,是沒有職業才去做個體戶。

韋實:當時的依據順口溜,是說抓搗蛋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頭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因為人民都要下海,就是這麼回事!

安娜:我看現在全都下海了,每個人都是各盡所能能,賺大錢的都去賺大錢了,

你看這幾年又轉到科研人員和醫生了。

韋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安娜:我們從這次調查可以看到科研人員成為最好的一個職業,那你覺得科學給人類帶來一個怎麼樣的影響呢?

韋實:這個影響是雙方面的,首先他的確是豐富了人的物質世界,使得人的生活似乎是更舒適,更便利了,像交通的發達,電腦的發達,好想把生活很簡化,現在人生活都很舒服了,但是不好處的事,你看看這個調查,他的調查意涵,還有一個就是說如果你的孩子上大學,你希望他抱哪個專業?第一醫,第二是理,第三是工,文學、歷史、哲學都排在最後了。就是6%都不到了。

安娜:他這是反映什麼樣的一種心理呢?

韋實:就是說對技術,對所謂的科學,對這種實證科學去探討自然,把人類這種精神層面的追求,包括人研究自己的這些學科,擠到一邊去了沒有地位了。

安娜:你這樣說讓我想起來,現在的人類好像越來越依賴於這種高科技了,而且人人都有了電腦,大家都非常依賴於這個電腦,如果他算錯了就看這個電腦算的,就是說人因為有了這些東西,好像很少自己去思考,所以有時候電腦出了差錯也看不出來了。

韋實:沒錯!就像是古代人們把記憶力,是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現在有了電腦, 就是說誰能夠去獲取那些知識,就是說你能不能夠記住,已經很無關緊要了,不用說遠了,就是說從近的方面來看一看,在這個物質環境之中,其實人很容易就退化了。

安娜:說到選擇職業,你覺得大陸的年輕人,跟美國的年輕人,在選擇職業上有什麼不同的取向呢?

韋實:不同取向講很重要一點就是興趣。

安娜:大陸的年輕人都不大確定要當醫生或是科研人員,但是他的喜好。比如說︰他喜歡昆蟲,或者是說他喜歡什麼手工藝品,陶藝,音樂,可是這些和父母和主流的價值觀,相當不符合。造成他很不快樂,到大了很成功,但他總想著我年輕的時候會怎麼樣?可是他當父母的時候,還是一樣叫孩子當醫生,當律師,那美國人相對而言呢?因為美國人的選擇算是很多了,這個社會也比較強調個性的發展,就是說他選擇職業的時候,他有很多機會歡的那一方面,比如說,很多美國的科學家他的興趣是很廣的,那麼相對來講他會更順著自己興趣來做一點!

安娜:你剛才提到腦袋挺好,還可以去做生意,讓我想起來中國有很多運動員,他們都叫做專業運動員,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就是國家培養的,用國家的費用,不像美國這邊,他是自己要請教練,然後進行培訓,然後還要去上學,我們在中國專業的體校,他們就是花費很少了。比如說他很年輕退役的話,也是國家管的,這種差異你怎麼看的呢?

韋實:這種差異遠期就不用講了,因為適應社會肯定是美國更適應社會,就是說近期而言,一個運動員如果要打理自己的話,要生活要上學基礎的東西很多,他一定是很獨立的一個人,那麼在賽場上出現一些特殊的情況,他會思考。我們國家體制內的運動員,你也看到了比如說在很多需要及時反映的情況之下,往往都是不成的,比如說在思維來講,還有很多缺點,所以說這種體制我覺得美國更合理一點。

安娜:你剛才提到中國和美國在選擇職業上的一種差異,一個是不是更實用一點?是經過生存,另外一個就是說生存沒有什麼問題,主要是從興趣出發。

韋實: 我覺得你講得蠻對的,但是這也很正常,你必然在解決生存問題上,是很功利的。中國的競爭必然比美國激烈得多,尤其現在都只有一個孩子而且都要往大城市奔,所以有這種想法也不奇怪。

安娜:你覺得社會的不同有沒有關係呢?

韋實︰當然有很大的關係啦!比如說社會倡導某一個職業,就像我們剛剛探討的,中國這幾年職業觀變化這麼大,那就是一個社會導向的問題。

安娜:你要是親戚朋友的小孩要讀大學,要選擇職業你希望他選擇什麼呢?

韋實︰這要從兩方面看,第一就是這孩子自己想幹什麼?這很重要,還有就是他適合什麼?這兩個看似矛盾其實不矛盾,要有自己的願望這他願意去幹,在有一點就是說他喜歡什麼不一定他適合,會很痛苦,在這種情況之下我會鼓勵他找專門的職業的諮詢的人士,來給他一些建議,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沒有太大的發言權力。

安娜:很多人說職業就只是生存的一個飯碗而已,就是能養活自己的一個途逕,那興趣是一回事,職業是一回事,像你剛剛說職業是隨興趣,那你怎麼看待這樣的觀念呢?

韋實︰古人有一句話叫做︰「知之者不如好知者,知者不如樂之者。」就是說你做起來謀生是一種層面,然後很高興是一種層面,你以此為樂是更高的層面,恐怕到那個層面你對社會的貢獻會越大,自己也會越快樂.

希望您对我们的节目提出宝贵意见,并参与我们的热线节目。

联系电话:1-(212)736-8535

联系邮件:[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