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再創歷史新高 究竟是買還是賣?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10月24日訊】國際金價持續兩週的漲勢仍未停止,週三(10月23日)現貨期貨金價都創歷史新高。分析師普遍認為,未來金價上漲動力強勁,更有分析師認為,未來金價上看3000美元/盎司。但究竟是買入還是賣出,卻有不同看法。

國際金價連漲兩週 漲幅超5%

國際金價週三延續上漲勢頭,再創歷史新高。倫敦現貨黃金報2756.03美元/盎司,上漲0.26%;COMEX期貨黃金報2770.5美元/盎司,漲幅為0.39%。

自10月10日本輪金價上漲以來,現貨黃金合計上漲144.30美元/盎司,漲幅超過5%。同時,COMEX期貨黃金合計上漲超139美元/盎司,合計漲幅達到5.30%。

週三,足金飾品售價最高來到815元(人民幣,下同)/克。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數據顯示,老鳳祥報813元/克、中國黃金報813元/克、周大福報815元/克。

此外,黃金漲勢蔓延到白銀市場。

彭博社報導指出,看漲情緒蔓延到了整個貴金屬市場,白銀價格接近35美元/盎司,是自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中國有賣金人變現234萬元

國際金價也帶動中國金價連續飆漲,買金的人少了,但賣金的人卻多了。山東濟寧一金店老闆秦先生說,有一單賣金的人變現了234萬元。

他告訴記者,「目前這個月回收的黃金已經有十幾公斤了,因為有一個4公斤的,還有幾個一公斤的大單。最大的單是4公斤黃金,回收價為587元/克,以此計算,賣金的人大約可變現234萬元。而現在金價已漲至610多元/克。」

秦先生還表示,金價越高,來變現的越多,但銷售量會減少。

黃金回收行專業人士也持相同看法。

九派新聞採訪的多名行業人士皆表示,最近前來諮詢的人變多,生意明顯好轉。變賣理由看個人需求,有人急著用錢,選擇此時出手賺差價。有人為投資,可能還會繼續觀望,等金價持續上漲。

深圳水貝市場的一家黃金回收店店家介紹,金價大概每年上漲100元,近日突破600元並非意料之外。「金價越高,越適合變現,但如果非剛需,不建議普通人在高位購入黃金。」

金價上漲動力依然強勁

分析師們普遍認為,黃金上漲動力依然強勁。主要原因包括,國際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全球各國央行降息,市場的不確定性因素,以及實物市場需求強勁。

部分分析師認為,金價上看3000美元/盎司。

花旗研究在週一報告中表示,該行對黃金價格3個月的預測,從2700美元/盎司上調至2800美元/盎司,6至12個月的預測則為3000美元/盎司。

德國信任財富管理公司專家馬爾科‧赫爾曼認為,金價3000美元/盎司只是「上漲過程中的階段性目標」。他說,「債務水平、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和越來越多完全有意願發動戰爭的獨裁者掌握權力,這些因素都讓黃金更具吸引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全球公共債務將首次突破100萬億美元,預計在年底達到占全球GDP的93%,到2030年可能接近100%。赫爾曼警告稱,債務問題已經到了「無法回頭的臨界點」。

渣打銀行預計,今年第四季度黃金均價將達到2800美元/盎司,2025年第一季度均價將達到2900美元/盎司。

渣打銀行分析師蘇基‧庫珀(Suki Cooper)在一份報告中寫道,「黃金價格不受宏觀背景的影響而走高,表明市場繼續看到正面的基本資金流動。」

黃金被視為應對地緣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的對沖工具,今年以來黃金價格已上漲約三分之一,屢創新高,尤其是在過去幾個月美聯儲轉向降息的推動下。對沖基金近期增加黃金的淨多頭頭寸,投資者也增加了黃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持倉,這也進一步推動金價上漲。

金價飆漲 買還是賣?

陸媒第一黃金網分析,儘管市場對美聯儲寬鬆政策力度減弱的預期增加,可能為美國國債收益率和美元注入新的需求,限制黃金的看漲勢頭,但短期內,黃金仍然是投資者避險的首選。

中泰證券有色行業首席分析師郭中偉認為,當前金價上漲趨勢並未顯露出轉向跡象。在結構層面,當前降息預期與美元貶值趨勢相互疊加,形成了對金價的雙重利好,短期內或不存在顯著回調風險。

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FedWatch工具顯示,美聯儲在11月7日會議上降息25個基點的可能性為91.5%。

但經濟學者盤和林認為,投資者應該把握短期投資機會,高價變現而非長期持有。

他表示,經驗顯示,黃金市場呈現兩大趨勢:一是價格自我強化,吸引全球購買,適宜短期投機;二是美元匯率關聯有限,貶值至區間後黃金支撐減弱。因此,他建議投資者應把握短期投資機會,高價時變現,而非長期持有。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則認為,是否入市要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專業水平。她表示,目前黃金價格處於歷史高位,從投資角度來看,風險溢價有所上升,對於相對保守穩健的投資者來說,入市時應格外謹慎。

不論是實物黃金還是黃金期貨等產品,投資者都需要仔細甄別,並考慮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專業水平。部分產品不適合沒有相關金融投資經驗的普通民眾購買。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