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論壇】袁世凱功過 七大改制 兩大爭議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9月27日訊】過去一百多年,中國可能是世界上經歷了最多磨難和改變的國家之一。成就了這些變化的是一個接一個的歷史人物,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在我們心中的面貌卻相當模糊,評價也極為混亂,有的簡潔明了,有的卻似是而非。今天,我們談一下袁世凱這位中國第一位大總統,參與創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但是卻因為稱帝而蒙羞而死,我們會如何對他進行評價呢?

袁世凱曾經被西方媒體稱為中國的華盛頓,也就是中國共和體制的創建者,然而後來他宣佈要登基稱帝後,遭到中國全民的反對,最後鬱鬱而終,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袁世凱可能是受到批判最多的政治人物之一。

袁世凱開創新局面 留兩大爭議

大紀元時報總編輯郭君在《菁英論壇》節目中表示,在中國大陸的歷史書上,對袁世凱批判很多,以前看書說袁世凱恢復帝制,遭到全國反對,結果80天之後羞憤而死。當時我就覺得一個人做了錯事,如他覺得羞愧因此而死,比現在的很多政客要好太多了。現在中國政壇上的這些人遇到反對聲音,只會除掉別人,絕不會自己反省。

袁世凱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巨變的時代,中國歷史上能和清末民初那段歷史時間比較的恐怕還沒有。當時在政治體制上、國人心態上、學術文化上、經濟和社會結構上的所有變化,都是極其混亂和複雜,而袁世凱作為當時中國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同時也是一個極為複雜的人物。總結來看,袁世凱一生有兩大最具爭議的事情,第一個就是恢復帝制,當時突然沒有了皇帝,國家政務陷入困境,袁世凱以為恢復皇帝體制就能夠解決問題。袁世凱宣布要當洪憲皇帝的時候,山西閻錫山開會慶祝,大家高喊洪憲萬歲,結果下面一幫年輕人卻喊著洪憲半歲,萬歲被喊成半歲,可見當時民間尤其是青年知識分子是普遍反對帝制歡迎共和體制。袁世凱久處高位,脫離實際的民意,結果遭到失敗;第二個爭議點是他鎮壓二次革命之後,解散議會,修改憲法,把總統任期延長到十年,然後還可以無限制連任,這就開啟了獨裁專制利用修憲來創制國家政治的一個不好先例,直到現在,這個先例還發揮著很壞的作用。

袁世凱做了幾件歷史大事件。第一件是順應天意逼退清帝退位,建立了共和國;第二件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維持了中國的基本和平。在一個大的社會變遷之下很容易發生報復、復仇、各種鼓勵暴力的事件,但是民國之初基本是一個平和狀態,辛亥革命期間很多地方開始屠殺滿族人,包括武漢、西安當時很多滿人被殺,據說被殺了好幾萬包括婦女兒童。袁世凱上位之後立即制止了這種復仇行為,他提出了五族共和,而不是驅逐韃虜,在那個時代,這一點上是相當先進。

第三個就是袁世凱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官體制;第四是為中國建立了一套現代化教育體制;第五是推動地方和民間的自治;第六是袁世凱改革了金融體制,所謂的兩改元,以前中國人的錢都是使用銀兩,它改成銀元,而且設立了很多銀行,形成了現代的基本金融體系。再有就是袁世凱推動了現代的中國民族經濟,修訂了許多經濟和商業法律。

這些事情當時人們也討論了很多,但是真正把它落實下來,而且真正把這些事情做出來的就是袁世凱。辛亥革命爆發是1911年10月,袁世凱是1916年6月6日死的,當大總統不到五年,但是做了這麼多的體制改變,其實是非常不簡單的。

為何中國近代歷史對袁世凱持負面評價

郭君表示,中國近代歷史對袁世凱持負面評價,主要是因為國民黨,因為宋教仁被暗殺後,孫中山發起了二次革命被袁世凱鎮壓。後來孫中山回到中國在廣州割據,然後組建軍隊北伐,最後由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了新中央政府,國民黨用暴力奪回了政權,源頭就是因為反對袁世凱,所以國民黨對袁世凱是全面否定的。

那共產黨就更不用說了,它對袁世凱和北洋政府是全面否定,在教科書上談到袁世凱當然都是持批判態度。甚至包括台灣的教科書也是這麼寫,說袁世凱要當皇帝是因為個人野心膨脹,說他就是想過把癮要當皇帝。其實當時中國非常的紛亂,袁世凱雖然是大總統但是他管不了地方軍閥,所以他要削藩,強化中央集權。袁世凱的思想是非常躍進的,在清末時期他自己一直在推動君主立憲,他認為君主立憲要比共和制更好,他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過不去的時候,他自然就會用他過去認為是最有效的這個方法。當然這也是他的一廂情願,因為當時中國的民情已經出現非常大的變化,他以為皇帝個人的權威可以通過一個名號就可以實現,這是他個人的最大誤區。至於說他是否有個人野心?可能會有吧,政治理想和政治現實其實是兩回事,中間會有很大的距離,他心裡怎麼想的我們不知道,但是很明顯他後來選擇了一條違反當時民意的政治路線,因此造成他個人的悲劇,也造成中國的悲劇。

判錯形勢恢復帝制 袁世凱臨終自悔

旅居澳大利亞的歷史學者李元華在《菁英論壇》表示,袁世凱其實對當時國情的判斷是有誤的,他對民意的收集途徑也是有誤的,這是造成他稱帝後又不得不下台的最主要原因。二次革命期間袁世凱解散國會以後,其實當時他對於西南軍閥就一直沒有控制力,而他派出自己北洋系的軍隊去征伐二次革命的那些國民黨地盤,這些北洋系的人有了權力和自己的地盤以後,就不願意聽上面指揮了,所以袁世凱控制的地盤就越來越小。他在執行政令上覺得處處受阻,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就想起來了,他當年在晚清的時候雖然位居高位,但是當時皇帝的一道命令就可以讓他回家。所以他就想,現在國家這麼難治理,就是因為我沒有權力。

他有這種想法的時候,就有人開始附和他這種心理了,比如說像楊度,他寫了一個《君憲救國論》的一本著作。還有一個美國顧問,他也強調說,在民國初年中國採取共和制實際上有點太早了,不符合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那麼有了這個理論基礎之後,像包括他的兒子袁克定就極力要推進這個事情,他們組建了籌安會。民國初年老百姓對共和制並不滿意,社會動盪的這種民意,就被籌安會利用起來了,然後就操縱民意搞各種請願團,然後就是簽名要大家都一個聲音,就是說要恢復帝制。然後袁世凱就真信了這個所謂民意,實際上我覺得他在想是不是恢復君主立憲制的時候,其實他自己心裡是有猶豫的,但是籌安會給他營造的這個氣氛,讓他真以為是民意使然。袁世凱錯估了民意,錯估了形勢,高估了自己,但是確實自己也有悔過,也寫了悔過書,他確實覺得這個事情給國家造成了損失。

宋教仁案 袁世凱有沒有參與

民國初年,中國于1913年舉行了首次國會選舉,國民黨大勝,獲得了組建內閣的權力,當時的國民黨黨魁宋教仁聲望日益高漲,有望成為中華民國首位正式的內閣總理。但是在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北上北京組閣途經上海時遭到槍手暗殺,這起事件成為民國歷史的轉折點。這起案件撲簌迷離,至今史學界也無定論。但是這起案件的結果卻是災難性的,引發了國民黨的二次革命,袁世凱隨后解散國會,驅逐國民黨員,民國內亂由此開始。

李元華在《菁英論壇》表示,宋教仁主張的這種絕對的內閣制,就是多黨內閣,總理有權,從這個形式來講,確實是和袁世凱有一個矛盾,但是這個矛盾是否到了袁世凱要去派人去殺他的程度,這可能還很難說。但是宋教仁的死直接導致二次革命,那麼當時的社會輿論就說是袁世凱殺的,國民黨人肯定是這麼認為的,但是後來的歷史學者在梳理這起案件的時候,覺得起碼不是直接跟袁世凱有關。

有很多條線索,比如說宋教仁被殺的時候,凶手很快找著了,指使者也找著了,但是幕後黑手是誰?有各種觀點。比如說像陳其美這些國民黨人,那陳其美是青幫的頭子,是國民黨的元老,有人說是陳其美殺了宋教仁,為什麼呢?就說在整個案件調查當中,所有有關凶手的線索都是陳其美提供的,他其實在國民黨裡邊跟革命黨人的矛盾也是非常大的,最主要原因是,革命黨早期的武裝革命都是找地方幫會,後來辛亥革命時才找新軍,那麼在革命成功之後,這些幫會的人其實沒有得到自己希望的利益,而革命黨人得到了,所以雙方有矛盾。這是有關宋教仁案的一種說法。

再有就是說當時的國務院總理趙秉鈞殺了宋教仁。因為宋教仁當選后,那趙秉鈞就要讓位了,當然這個過程當中由趙秉鈞的祕書在做,但是他的祕書是直接受趙秉鈞的指使,還是袁世凱的指使,今天都梳理不清楚,有人說是他的祕書想自己把這事情辦完了以後討好袁世凱。

宋教仁案已經成了民國第一疑案,如果簡單的去說是袁世凱,或者說是誰誰誰,我覺得是不負責任的。但是這個事情確實實對袁世凱影響非常大,在這件事之後,袁世凱是民意盡失,因為不管是不是你殺的,但是大家認定是你殺的,社會輿論認定是你殺的,那麼這個時候,這個事情完全有悖於大家一直在宣傳的共和精神,就是民意剛開放的一種精神。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其實如果是袁世凱殺的宋教仁,這也是很不好的一招,如果說他有別的方法,或者說他至不至於這麼蠢,知道這麼做後大家都說是我殺的,我就偏要這麼做。所以這個一直還是個疑案。

大紀元資深編輯與主筆石山在《菁英論壇》表示,歷史就是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但同時也是我們心中的主觀記憶,這些傳奇一般的英雄真的是英雄嗎?或者是那些反派又真的是所謂十惡不赦的壞人嗎?答案呢在不同的人心裡面恐怕並不完全一樣。很多時候歷史就像一團迷霧,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高度去觀察,會給我們留下不同的主觀印記。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但怎麼借鑒,如何借鑒,用什麼標準去借鑒,卻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新唐人、大紀元推出的新檔電視節目《菁英論壇》,是立足於華人世界的高端電視論壇,該節目將彙集全球各界精英,聚焦熱點議題,剖析天下大勢,為觀眾提供有關社會時事和歷史真相的深度觀察。

本期《菁英論壇》全部內容,敬請線上收看。

《菁英論壇》製作組

(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