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炫 NASA韋伯望遠鏡捕捉恆星生命最後階段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8月23日訊】週一(8月2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獲得了美麗的環狀星雲的圖像,在距離地球約2,200光年處,一顆垂死恆星的「告別式」形成了絢麗的形星雲結構。

就像JWST最早拍攝的圖像之一——南星雲一樣,新的環狀星雲展示了垂死恆星生命最後階段的複雜結構,提供了關於類太陽恆星生命周期最後階段的更多信息。

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通過近紅外相機(NIRCam)拍攝的新圖像顯示了環狀星雲內環的細絲結構。(ESA/Webb、NASA、CSA)

這張環狀星雲的圖像看起來像一個扭曲的甜甜圈。星雲的內腔呈現藍色和綠色的色調,環的內部區域是橙色色調,外部區域是粉紅色色調,環的內部區域呈現獨特的細絲狀。

在整個結構的中間,有一顆恆星正在走向它的命運終點。它很快就會變成一顆白矮星,也被稱為「屍星」,之所以得到這個嚴峻的名字,是因為其代表了恆星演化的最後階段。

「當我們第一次看到這些圖像時,我們被其中的大量細節震驚了。這個星雲的名字來源於這個明亮的環,它由大約兩萬個緻密分子氫氣團組成,每個團塊的質量與地球一樣大。」英國頂級大學之一——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的羅傑·韋森(Roger Wesson)在一份聲明中說。

韋森進一步解釋說,行星狀星雲曾經被認為是簡單的圓形物體,中心有一顆垂死的恆星,它們因其在小型望遠鏡中看到的模糊的、類似行星的外觀而得名。在幾千年前,那顆恆星仍然是一顆紅巨星,不過正在失去大部分質量。

作為最後的告別,恆星熾熱的核心將外層氣體電離或加熱,從而使星雲放射出五顏六色的光。然而,現代觀測表明,大多數行星狀星雲都展示出驚人的複雜結構。球形恆星如何能創造出如此複雜而精緻的非球形結構?環狀星雲是解開行星狀星雲奧祕的理想目標。

在環內,有一條狹窄的多環芳烴(PAH)帶,在明亮的光環之外,可以看到奇怪的「尖峰」直接指向遠離中心恆星的地方,這些尖峰在紅外線中很突出,但在哈勃太空望遠鏡圖像中微弱可見。

「我們的MIRI圖像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銳利、最清晰的明亮環外微弱分子光環的視圖。」韋森說。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MIRI(中紅外儀器)拍攝的環狀星雲新圖像揭示了星雲環外部區域同心弧結構。(ESA/Webb, NASA, CSA)

JWST通過近紅外相機(NIRCam)和中紅外儀器(MIRI)捕獲了星雲發射的紅外光波長(也稱為人眼不可見的光波長),環狀星雲新圖像揭示了星雲環外部區域同心特徵的特殊細節。在主環外緣之外,有大約十個同心「弧」。

「這些光環表明該系統中一定有一顆伴星,它的軌道與中心恆星的距離與冥王星與太陽的距離相當」,韋森說,「當垂死的恆星擺脫大氣層時,伴星塑造了流出物並雕飾了它。以前的望遠鏡沒有足夠的靈敏度和空間分辨率來揭示這種微妙的效應。」

(記者李昭希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林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