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這幾日社交媒體、網絡最熱門的話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插畫問題,而且連續上了幾個熱搜,有的報導閱讀量達到幾千萬,評論也是非常多。與之相比,更為重要、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李克強在5月25日的經濟會議上的重磅講話,卻被冷落了許多,連熱搜都沒有上。或許在許多人看來,這兩者並無必然的聯繫。然而,如果注意到教材插畫問題曝光的時間點,以及隨後的熱炒,這其中的玄機就不言而喻了。
請注意,5月25日白天,李克強召開了有十萬官員參加的「穩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並發表重磅講話,透露了當下中國經濟的慘況,認為現在遭遇的衝擊比2020年疫情剛爆發時的問題「還大」,因此中央準備推出一些措施,並要求各地各部門「努力推動經濟回歸正常」。李克強講話中雖未明言,但其實已經透露了中共最高層強力推行的「動態清零」方針導致的極端防疫,是阻礙經濟發展、推動消費的主因。
一些網友也一針見血地評論道:「李克強十萬名幹部的保經濟大會,就像是召集了全國頂尖醫學專家集體給得了重病的病人會診,然而沒有一個人手裡有藥。」「出三十多條政策,不如一句:立刻停止『清零政策』。」
而就在25日當晚,發生了三件值得關注的事。一件是當晚的央視新聞聯播對於李克強召開經濟會議的報導只有30秒左右,而且是排在習的兩則並不太重要的新聞之後。如此重大會議而且是總理、副總理等多名高官參加的、關係到民生的會議,卻只給了這麼短的時間,折射的應該就是習近平的態度。
一件是中共國務院主辦的中央直屬黨報《經濟日報》網,在臨近午夜之時,突然發表題為「全面辯證看待當前經濟形勢」的文章,基本否定了李克強在下午的講話。次日,黨媒《人民日報》、新華網全文轉載。也是在當晚,官方開始狂刪社媒轉發的李的講話全文,並關閉了新聞下的評論區。而對李講話的否定的命令,也同樣只能來自最高層。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已在《李克強重磅講話被否定意味什麼》一文中加以分析,不再贅述。
還有一件就是有博主忽然發布人教版數學教材插圖,指出圖中畫風奇特,比如人物眼神奇怪,人物形象眼距過寬,塌鼻梁、髮際線過高,毫無美感,對比其它版本的教材插圖存在明顯審美差距。
5月26日上午,多位網友對該話題發表意見,稱教材中人物插畫的畫風、眼神引人不適。很快,該話題登上熱搜,有媒體轉發報導。同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發布《關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教材插圖的說明》,稱「對社會各界好的意見建議虛心採納,已著手重新繪製有關冊次數學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圖,改進畫法畫風,提高藝術水平,充分發揮教材封面和插圖的育人作用。同時,我們將舉一反三,全面評估所出版教材的封面、插圖,進一步提高設計質量」。
5月27日,又有網友發出截圖,認為被指「畫風奇特」的人教版小學二年數學教材中有一張插圖還存在小男孩有敏感部位的不妥展示,有的還涉及崇日、崇美。隨之更多疑似色情的「擦邊球」插畫被曝光,並在社媒上廣傳。
顯然,人教社教材插畫問題至少占據了熱搜兩天主要的位置,而李克強對於經濟形勢的研判和措施的報導,不僅被各大媒體弱化,而且被冷處理。換言之,當局利用人教社教材插畫有問題一事,成功轉移了絕大多數民眾對李的講話的關注,轉移了對暴露出的經濟問題的關注。兩天後,即便人教社教材插畫的話題熱度下降,但其與官媒一起,成功淡化李講話造成的影響卻是一個事實。
為什麼會有此判斷呢?首先是人教社教材插畫問題被曝光的時機絕非偶然。要知道,被曝光問題教材2013年就審定出版了,為什麼出版整整九年後才被發現有問題呢?或者是在過去九年中,沒有老師、學生、家長覺得不妥?或者是覺得不妥,也曾反映,但人微言輕,沒有形成輿論?
不管是什麼原因,在李克強講話後突然推出這個可以引起全民關注的熱點,甚至可以往反美、反日上引導,一定是有目的的,那就是淡化李講話在民眾間的反應。而之所以沒有選擇什麼明星、官員醜聞,大概是因為以前早已用過,作用有限。
其次,從曝光到社媒等全力推送、炒作,也透露出詭異,而這也不是一般推手可以做到的。不過,隨著網民們對人教社審核等程序和背後利益鏈的質疑,這個完成使命的話題也會慢慢被新的話題沖淡。
以往每每遇到敏感話題,中共慣用的手法之一就是拋出新的話題,轉移人們的視線,比如俄烏戰爭轉移了人們對鐵鏈女的關注,通過炒外國領導人染疫、隔離的事來轉移國內多地爆發疫情的事,等等。可嘆的是,不少中國人就這樣被中共玩弄於鼓掌之間。
此次中共最高層不願民眾關注李克強的講話,原因就在於李不僅曝光了當下中國經濟的危機,也含蓄點出了造成危機的一大根源就是清零政策,而這絕不是在二十大前要保持政治正確的最高層所樂見的。因此,在李講話後,在最高層的直接命令下,有關人員、部門馬上通過否定、淡化等手段,將其影響力限定在有限的範圍內。
習、李不同調就這樣再次赤裸裸暴露在中共黨內外,也造成了黨內官員的困惑。雖然官員們不清楚高層角力的具體情況,但選擇觀望、保守為官應是很多官員的選擇,這對日益惡化的經濟和慘澹的民生而言,無異於是壞事。而未來這樣的不和,在中共內部角力下,仍會不斷出現,說不定,某一天某一件事會成為歷史的轉折點。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