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聰和:中共房地產「鴉片」:兩難選擇 進退維谷

12月6日,習近平主持中共政治局會議,會議主題是「分析研究2022年經濟工作。」這次會議被視為是中央經濟會議的預熱。

當會議發布公告後,人們發現「房住不炒」四個字不見了。被冰霜雪打的房地產行業,像抓住了一顆游向岸邊的稻草。

但是,在12月8日至10日正式舉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房住不炒」又出現了。

但是,奇怪的是,12月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完之後,在解釋會議的宗旨時,中共發改委負責人寧吉喆發聲,「房地產是支柱產業,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費」。 這是數年以來,中共高層第一次重新提起「支柱產業」的說法,顯示政府將會推動房地產業的平穩運行,而「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費」,更是被外界理解為「房地產稅」將難以出台的依據。

然而,更奇怪的是,在發改委寧吉喆說過「支柱產業」之後,中共財政部部長劉昆和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宣布,正式授權房地產的試點,為期5年,5年之後正式立法。

也就是說,「房地產稅」還是出。

房地產在過去二十年,已經成為中共各級政府賴以生存的「造血機」,突然撥掉輸血管,恆大可以被清算、破產,那各級政府怎麼辦呢?

據財新網報導,自2021年7月起,百強房企的單月操盤金額連續五個月同比負增長。7月至10月,百強房企的單月操盤金額同比跌幅分別為7.6%、20.8%、35.7%、32.1%。

一家年銷售規模超過2000億元的房企的高管表示:「房企的銷售不理想,完全是因為購房者對它們沒有信心。」越是陷入困境的房企,越需要依賴購房回款維持正常運營。

我們以前說過,現代經濟最重要的一點是「預期」,或者說「信心」,沒有預期就等於,火車脫離了軌道,再也開不起來了。

據彭博社報導,有跡象顯示,中國(中共)政府轉向促增長政策。對政府進一步放鬆政策的樂觀情緒,抵消了一部分恆大和佳兆業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但近日世茂集團股債大跌,將再次引發投資者對中國房企健康狀況的擔憂。中國的房地產像坐在過山車上起伏。

在房地產問題上,出現了二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的搖擺,表明房地產積累的債務與泡沫非常糟糕,但是中共當局卻無法切割房地產。

硬著陸風險

近期一篇《如何防範房地產市場硬著陸風險》的工作論文在網上流傳,作者為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資深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斌,CF40研究部副主任、青年研究員朱鶴和CF40青年研究員鍾益,是中共高層的智囊成員。三人在論文中提出,當前宏觀政策措施應在著力防範房地產行業硬著陸風險。

論文指出,房地產價格泡沫、高房價擠占實體經濟部門發展空間、高房價擠占消費、房地產投資率過高等說法一直廣為流傳。進入2021年下半年以後,房地產硬著陸的風險已現端倪。現在要防止房地產市場硬著陸,保住企業的現金流,也要防止房地產市場下行擴散到其他行業和部門。

根據瑞銀亞洲經濟研究部主管汪濤今年10月15日在新浪財經發表的文章所提供的數據,中共銀行業對房地產行業的整體信貸合計計算(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表內和表外)可能為90萬億元至102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一年的GDP),相當於銀行業總資產的28%~32%。

而這個百萬億級的房地產貸款,事實上分布在從國家到省市縣的各級銀行中,房地產債務與四千家銀行關聯。

大家熟悉的一句話是中國用二十年,走完了歐美國家上百年的城市化進程,難道這個過程沒有代價嗎?

大陸福耀玻璃的創始人曹國旺稱,恆大的許家印用39億元,貸款了2萬億元。我們稍微想一想,這怎麼可能是許家印一個人有這樣的能力呢?地方政府期望靠恆大房地產賣出土地,靠土地財政創造政績,而恆大藉助於地方政府的背書,向銀行借款。

在邏輯上,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循環論證,地方政府認為恆大是行業第一,這個沒問題呀;於是,土地劃撥給了恆大,恆大對銀行說,我們獲得了數千畝的土地,以土地為抵押品,請貸款給我們。於是,貸款就這樣辦下來了。這是典型的循環論證,龐氏騙局的實質就是循環論證。

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為什麼玩不下去了呢?

在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龐氏騙局是可以持久的。龐氏騙局是由伯納德·麥道夫所製造的,一個人從新投資者中借款或者支取基金,然後以此償還正試圖退出投資的投資者。

報喜不報憂,數字出官,官出數字,在中共的政治經濟生態已經司空見慣,甚至於一個說實話的人,在官場裡根本就呆不下去。

中共高層領導人不知道這一點嗎?當然知道,但是靠共產的土地、銀行,以及「低人權優勢」不是還可以運轉很多年嗎?

但是,從前兩任政府,江澤民、胡溫政府堆積的問題,如果習近平交給下一任,那當然也是一個辦法,但是,現在習近平想連任,那這個包袱就沒法擊鼓傳花了。

這就是在房地產問題上,反反覆覆,左右互搏,自相矛盾的原因。中共在房地產泡沫上打了一個「死結」,只能靠一邊這麼往前走著,一邊靠時間化解巨量的債務。所以才出現,不同的部門不同的聲音,一會兒是支柱產業,一會兒又要徵收房地產稅。其實就是搖擺。再給房地產5年時間的緩衝,恆大、花樣年也就這樣了,救不救都是這樣了,但是其他的房地產企業還要正常生存下去,但是想回到過去,誰也知道不可能了。

「那麼糧食怎麼辦?」

地方債務、社保醫療的匱乏(中國社科院預估到2035年社保費用枯竭)、經濟衰退、農村空心化等等,這都是中共面臨的挑戰,但這些問題並不是很快就危險到中共政權的因素。

近日,習近平在《人民日報》頭版發問「那麼糧食怎麼辦?」習近平說,「過去是南糧北調,現在是北糧南調。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種糧食,要麼建養殖場,要麼是種花卉果木」。

今年9月28日,在中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官方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糧食安全的約束底線」,文章指出,城鎮化(房地產)在土地、水資源和能源等多方面干擾農業,降低糧食生產能力。城市用地快速擴張直接導致糧食減產,在適合規模耕作的平原地區,耕地面積縮減嚴重。

嚴重到什麼程度呢?

在大陸的另一篇學術報導《剖析「土地財政」亂象》中指出,土地財政已嚴重威脅到我國的糧食安全。這個在百度上都可以查到。

土地財政,就是房地產,地方政府的每一個官員,只想著自己的「烏紗帽」,而根本不去想土地怎麼樣,百姓怎麼樣。

在這些學術論文、官方報導中,都非常謹慎,大家可以看到,這些警示糧食安全的文章,從來沒有出現「房地產」這個詞,因為房地產是「支柱產業」。

但是,現在在「支柱產業」和「糧食安全」之間,必須做出一個選擇。

中國社科院去年8月發布報告指,中國2025年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

今年9月,中共發改委在微信聲明中發布糧食安全警告,坦承正在搶購澳洲小麥。

地方政府對於土地的肆意開發,導致良田被毀,耕地荒蕪,中國最近還出現一個怪像,多地野豬泛濫成災,公路、住宅區、理髮店,甚至有野豬闖入百貨公司,警察最後用電擊打死了野豬。中共被迫要將野豬從「三有」保護動物名錄中刪除。

在上半年,是雲南的大象由於林地被占,大象群北上昆明,人們在關注大象命運的同時,也知道了大象賴以生存的環境,被中共的GDP經濟所破壞。

中國大陸目前的焦點問題是什麼,看看互聯網大佬的表態就知道了——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網上直播賣農產品。全球最大電商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失蹤一段時間後,突然現身西班牙、荷蘭等地,考察農業技術。

當中共四十年瘋狂發展經濟,才發現1959年「大躍進」導致的大饑荒,或許已經在又一次「敲門」了。

中國的糧食太多了怎麼辦?

1958年,毛澤東曾在接待到訪中國的赫魯曉夫時,發愁地問赫魯曉夫,中國的糧食太多了怎麼辦?但是隨後畝產萬斤的謊言破滅,中國進入了嚴重糧荒的時期。

2020年12月,中共黨媒報導,中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七連豐」,庫存充足。中國的糧食產量已經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去年更是達到了13,390億斤。

中共的謊言機制,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只要中共存在一天,那麼對於同樣一件事情的說法,不到中共快到沉船,不到撐不下去,中共根本不會讓「偉光正」曝光的。

其實,中國的糧食問題很早就存在隱患。

1995年的時候,美國的環境和農業問題專家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寫了一本書叫《誰來養活中國?》(Who will Feed China)。他提出,由於耕地面積減少,以及膳食結構的改善,中國必將出現糧食短缺,進而造成世界性的糧食危機。

2012年,英國《金融時報》發布了一篇名為《中國成全球糧食市場大買家》(China on a cereal buying spree)的文章,文中說,早在三十多年前,中國開始進入經濟快速增長期時,就面臨一個預言式的警告:中國對糧食需求日益增長,或會導致全世界糧食短缺。

2019年7月,中國的稻米專家袁隆平面對中共央視採訪時,曾經憂心忡忡地說:「中國的糧食是不夠吃的,別國不賣,就麻煩了。」當時,袁隆平還又一次提到了六十年代的大饑荒,但是央視的記者馬上打斷說「咱們中國不缺糧食」。

但是袁隆平,馬上否定了央視記者的說法,他說,中國糧食是不夠吃的,要進口的,現在國家還有錢買糧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賣糧,那就麻煩了,要餓肚子,這是個大問題。

2020年3月,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後,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始封關,影響了糧食出口,包括印度、越南、泰國等這些中國傳統的糧食進口國。

「18億耕地紅線」修改為「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

一提到糧食安全,總有人不忘標榜「我們用全世界8%的耕地養活了18%的人口」,中國國務院2008年制訂《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提出「糧食自給率要穩定在95%以上」。10年後的2018年,有關部門宣稱「小麥、水稻和玉米的自給率約95%」。

按照「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這個目標要求,18億畝耕地是必須堅守的紅線,但是,土地財政、房地產多少年來一直在蠶食耕地。

2018年,國土資源部出台《關於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的通知》,將「18億耕地紅線」修改為「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這個修改中共當然是不會宣傳的,在大家的印象中,還是18億畝耕地。但是,2.5億畝的耕地,是永遠找不回來了。

那麼,中國真正的糧食缺口是多少百分比?中國國家統計局在2018年12月的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為13158億斤,比2017年減少了74億斤,下降0.6%。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已經降到了82.3%左右,穀物自給率降到了95%左右。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規定的世界糧食安全標準為自給率90%,這糧食包括穀物、大豆、玉米等所有主要種類。中國的糧食自給率為82.3%左右,換言之,糧食缺口是17.7%,中國並未達到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糧食安全標準。

而中國的土地,農藥、催長素的濫用,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連續30多年占全球1/3,穩居世界首位,化肥利用率遠低於發達國家,代價是土地板結、地力下降、過剩化肥污染水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2012年3月曾發表報告提及,根據2004年《紐約健康和營養檢測調查報告》的數據,大陸移民的血鉛濃度比其它族裔高81%、血液中鎘的濃度高69%、血汞濃度高出正常值110%。十幾年完成了其他國家一百多年的城市化,大家想一想這符合常識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得到了經濟發展的紅利,但是每一個人無形中也成了社會主義的「代價」。

永遠「偉大、光榮、正確」的共產黨,對於任何一個高級官員,或者基層官員來說,他們講黨性,而沒有經過選舉,沒有民意基礎的中共,只能靠發展經濟作為其合法性的依據,所以有沒有GDP政績,有沒有發展經濟是每一個官員有沒有「黨性」的衡量標準。

但是,現在,糧食直接關係到了中共執政還能不能延續的問題,就像大躍進、文革十年潔劫,對於土地的瘋狂蹂躪,不得不收場了。

中國糧食短缺到底是什麼程度?

2021年3月15日,中共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發布《關於推進玉米豆粕減量替代工作的通知》,提出「推進飼料中玉米豆粕量替代,促進料糧保供穩市」。從中共話語系統的「替代」一詞,可以解讀為要求減少飼料中的玉米、大豆用量。

此項文件的出台,一是,表明目前中國大陸可能出現飼料糧短缺問題;二是,目前提出的「替代」方案表面上是想通過減少玉米大豆用量,來解決「人畜爭糧」問題,然而在具體的方案中,卻直接寫明「要求在40天左右的時間完成並且全面推廣」,說明目前的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確實已經是迫在眉睫。

2020年中國出現大面積災害,不僅波及到糧食主產區,而且肯定導致整體糧食減產。但是這些災害好像與糧食減產沒有發生任何關係。中共面對洪災,還是稱糧食大豐收。

根據最新的3月份美國農業部公布的報告顯示,美國農業部預計2021/22銷售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將再次達到「創紀錄」的1億噸;而玉米進口量則將達到「創紀錄」的2,400萬噸。

通過對比「創紀錄」的進口糧食數量和中共宣稱的連年糧食豐收和增產數量,可以發現中共的糧食數據是前後矛盾的,其媒體解釋的理由中,竟然直接迴避了中國出現大面積災害帶來的糧食減產這一主要原因。

如此可見,中共所謂的糧食豐收和增產數據存在巨大虛假成分,中共實施的大幅增加糧食進口,其真實目的令外界關注,一是,掩蓋實際存在的糧食不足現狀;二是,實施糧食囤積以應對被世界各國日益孤立的窘迫現狀。

一個五千年的農業大國,卻在農業與糧食問題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土地上不種糧食,種鋼筋水泥,中共欲罷不能,兩難選擇,踏上了一個風大浪急的獨木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希望之聲/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