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8月23日訊】「處暑」節氣有個「暑」字,乍看就像處在暑氣中,那麼處暑是屬於夏天還是秋天的節氣呢?它表現什麼節氣特徵呢?處暑俗諺也能預測秋收狀況嗎?
處暑節氣特徵
處暑是「暑止」的意思,到了這個這時節,暑氣就要止步,出現潛伏休止狀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古時是以華北地區為準)。
有句俗語「爭秋奪暑」,指的就是從「立秋」到「處暑」這半個月期間天氣微妙的演變樣貌。立秋是秋天開始的標竿,處暑在立秋之後,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了,每年從陽曆8月22日—23日間到下個節氣「白露」前的半個月都在處暑節氣範圍。「七月中氣處暑畢,玉宇頻來處暑風」!
中華文化的節氣科學觀建立得很早,先秦時代已經有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節氣名目(見《呂氏春秋》),並有關於月令物候的敘述。在公元前的《周髀算經》中已經有了怎樣觀察和計算「處暑」時點的算法。西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篇裡,二十四節氣名稱已經齊備,並且和當今所用的完全相同。當時的主要政治經濟地區在西安、洛陽兩京一帶,屬於黃淮流域的地區,有關節氣物候的描述也是以當地為準。進入處暑,中國大陸長江以北地區一般將迎來秋高氣爽的氣候,而在往南的地區,「處暑猶然似當夏」,「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暑氣餘威甚至不亞於夏日。
處暑時節,穀物開始黃熟,對農家們來說,處暑就是農忙收穫的季節。在中原大地有關處暑收穫穀物的俗諺很多,例如,山西的「處暑禾田連夜變」;山東說「處暑三日無青穀」;浙江的「處暑三朝稻有孕」;湖北說「處暑滿田黃,家家修廩倉」。
平常年裡處暑一到,大江南北穀物熟,家家戶戶一片忙著秋收的景象。然而去年(2020年)連今年,天候異常,超幾十年一遇的豪雨屢創紀錄,收成與否,可能就要看人心看天意了。
處暑和雨水有關的俗諺
民間積累了歷史的經驗,又有哪些關於處暑的俗諺呢?尤其是當下惹人關心的,和雨水有關的俗諺,一起來看看。
各地因為氣候典型不同、農作不同、栽培收穫季節不同,所以在處暑節氣裡對於雨水的需求與反應也是不一樣的。華北地區的俗諺說:
處暑雷聲唱,陰雨天氣多。
處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處暑一聲雷,秋裡大雨來。
從這些俗諺來看,在華北地區,處暑的雨水是往後秋日裡的指標,處暑下雨,秋季就雨水多。東北地區也是一樣的情況,東北俗諺說:
處暑有雨十八江、處暑無雨乾斷江。
暑不下雨,乾到白露底。
安徽、山東、湖北這些地區的處暑則不喜雨,因會帶給穀物不好的影響,收成不好,其俗諺說:
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
立秋無雨一半收,處暑有雨也難留。
河北也說:處暑下雨爛穀籮。
而在閩南地區的處暑則喜雨,閩南俗諺說:
處暑不覺熱,水果免想結(果)。
處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
當然啦,喜雨和暴雨有別,及時雨和意外連降雨也大不相同,以上所錄的俗諺說的是一般的情況。有一俗諺說:「看天吃飯」,這話恰好反映農業社會的處暑節氣特徵,而對現代化的社會來說,又豈能免於天候的影響呢!
我們從歷史中也發現了,人心道德水準高的時代,自然伴隨著國泰民安,人民能安享富裕生活,反之,亂世中多發生異常天候狀況。處暑就要來臨,提醒大家,不妨用心觀察一下節氣天候,讓我們謹慎應對這一個關係著重大民生饑飽的秋天節氣的變化。@*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