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河觀點】習近平學毛鄧?陷入自相矛盾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10月18日訊】觀眾朋友好,我是橫河。

今天美國和中國都有一件事情可以討論,美國主要是拜登兒子亨特·拜登電腦硬碟裡面的一些內容,被《紐約郵報》披露,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而中國則另有一件事情,可能沒有那麼轟動,但是確實有一定的意義。習近平南巡到了深圳,參加深圳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紀念活動,發表了講話。那麼我重點分析一下習近平到深圳的意義,還有中國目前對外開放將要走的路,以及對習近平本人的路線有什麼影響。

首先講一下關於這個會議所給出的資訊,從這個會議和他前後的事件來看的話,好像是強調兩件事情:

一、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加強黨的領導);
二、繼續改革開放

這幾十年來一直是這麼說的,但是這裡面含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在這之前提到中共領導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的真實含義和現在所說的是有所區別的。現在的大環境實際上就是整個政治向左傾,然後國進民退、外資撤退這種情況。

40年前的「改革開放」

那麼用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方式,是不是就能夠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和矛盾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就先回到四十年前,了解深圳進行的所謂「改革開放」是怎麼回事?

深圳緊靠香港

「改革開放」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但現在我們首先要了解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說一個城市需要改革開放的話,它需要具備一些什麼特點?為什麼改革開放沒有發生在上海、北京,甚至廣州這樣的城市,而是發生在深圳?

我們可以這麼解釋,這些已有的古老大城市,它具有非常強大的計劃經濟力量在那裡。在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在那非常難推動,那麼不如重新建一個,從這個白紙開始寫「改革開放」,就少掉了很多障礙。那麼,障礙在哪裡?障礙實際上是在之前毛澤東時期的計劃經濟,所以,深圳就變成了一個改革開放的樣板和象徵。

第二個問題,可能大家都記得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樣板,其實當時同時開放的還有另外幾個城市:珠海、汕頭、廈門;後來到88年(8年以後),又多了一個海南。為什麼那些城市和地區沒有成為著名的「改革開放」樣板?那麼深圳和他們又有什麼不同?

深圳和他們唯一不同的是,深圳緊靠著香港,也就說「改革開放」是對哪裡開放?對西方社會開放。對西方社會開放的一個視窗就是香港,沒有了香港,深圳就是和那些不太有名的樣板城市一樣,就和廈門、汕頭一樣,那麼和中國大陸其它城市差別也就沒有那麼大了。這是就是深圳的一個最主要支柱,還有與別的城市能夠區別開來的因素,就是因為它有香港支持著。

弱化共產黨領導

我們再來看一下共產黨的領導,和這個改革開放的成功有什麼關係。大家知道在中國歷史上鄧小平是一個很特殊的人物,因為他提出了一個「改革開放」,是否定了毛澤東當時的路線,那麼他的政治綱領、理論基礎,其實非常簡單。這個人是一個非常實用主義的人,所以他的所有綱領,可以用非常簡單且通俗的語言把它描述出來。我們看一下都是用什麼語言,又是怎麼描述的?

「鬆綁」、「摸著石頭過河」

「鬆綁」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共產黨以前把你綁得太緊了,現在鬆一鬆。「摸著石頭過河」呢?就是共產黨沒有什麼政策,你們想怎麼幹就怎麼幹。

「白貓、黑貓」

「白貓、黑貓」是什麼呢?不講政治路線、不講政治態度,就是你只要能把經濟搞上去就行了。

「打左燈,向右轉」

意思是什麼呢?那就是如果說要對付意識形態的,那就說一些意識形態的話吧!

這就是過去鄧小平所採用的方式。還有「不爭論」(就是信社會主義,還是信資本主義的問題),鄧小平認為不要爭論。

那麼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改革開放」,所實行的政策非常簡單,不是加強了黨的領導,而是弱化了黨的領導。就是在經濟領域,在生產領域讓共產黨退出一部分,無論是「鬆綁」也好,「打左燈,向右轉」或是「白貓、黑貓」都好,他都是弱化中共的領導。這才能夠使中國的改革開放,在深圳能夠開始,也能夠慢慢地向國內推廣。

我們再回頭看一下,「中國改革」經濟發展最好的時期,是什麼時期?應該是中共的領導在企業內部最弱化的時候。我們知道在80年代,有過一段很長時間,中國主要的機構裡面,一把手從黨委書記換到了廠長;總經理由共產黨退出,這個生產領域相對來說比較弱化。這個時候的路就是走得最好的時候,也就說加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改革開放本身是有矛盾的!

這不是可以揉合在一起的,不管你怎麼聲明,在黨章裡面又或在憲法裡面寫上多少遍。「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的路線」就是兩個水火不容的;互相不能兼容的。不僅不兼容,還是對立的!有一個存在,另外一個就必須弱化,兩個不可能同時強化,這就是現在這個政策,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習近平的矛盾:強化黨領導 改革開放

你不可能同時強化黨的領導,強化意識形態,這個強化國營企業,同時又要進行所謂的改革開放,這個是做不到的。

那麼現在習近平提出這個、似乎是矛盾的問題呢,他正是中國共產黨過去這幾十年所推行的,雖然進行經濟上的改革開放,但在政治上絕對不搞政治體制改革。這個可以維持一段時間,尤其在經濟總量比較低的情況下。

但到了一定程度經濟總量大了以後,在生產的過程當中,生產力的發展就遇到了瓶頸。那麼這個瓶頸是哪裡來的?這個瓶頸,就是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造成的,而這個根子早就埋下來了。

早在1986年到87年的時候,中共高層已經達成了共識,就是絕對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因為一改共產黨就沒有了。所以,他們那時候決定了,在這之後所有聲稱的「政治體制改革」,實際上都是一些小打小鬧的,做給別人看的東西,沒有實質上的改變,因此這就變成了一個瓶頸。

這個瓶頸實際上就是毛澤東的繼續革命路線,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之間的矛盾。雖然鄧小平自己也是一個堅定馬列主義者,也從來沒有放棄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但是他在實行改革開放的過程當中,他做了一定的讓步,就是做了一定的妥協。也就說教歸說教,他可以說「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但是實施的時候,除了對一些特定的群體、特定的個人有鎮壓以外,他對整個社會的管制是比較輕的,相對毛澤東時期,還是比較輕的。

這才能夠使得矛盾的一方,就是需要經濟發展的這一方,能夠發展起來;而意識形態這一方,相對的弱化一些,鄧小平是很明白的。所以,現在也不可能說把兩個都強化起來。

那麼我們知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當中,有兩個人是真正有政治遺產的:毛澤東的「繼續革命」,這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真正的繼承,就是説造反就造到底,哪怕自己掌權了,還得繼續造反!這就是他繼續革命理論;鄧小平的理論就是搞「經濟暫時不爭論」,但這個暫時不爭論就把矛盾留到了後面,也就是留到了現在。

習近平想把毛鄧政治遺產結合起來

那麼這兩個人的政治遺產呢,現在,顯然習近平是想把這兩個人的政治遺產結合起來。因為如果說經濟不搞上去的話,那麼中共的統治也很難維持,他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想把它結合起來,然後搞一個突破,這點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兩個人,一個在所謂改革開放上;一個是在繼續革命上,都已經走到極致了,別人很難超越。

習近平想把這兩個結合起來,想要超越這是做不到的。因為,如果能做到鄧小平當年就做了,鄧小平之所以把爭論留給後人,就是他自己知道爭不出個名堂來。

現在就存在這個問題了,就是如果這兩個政治遺產不能夠正面利用(我認為是不能正面利用的),那麼他會造成一個負面的影響,也就是說這兩者不僅不可能成為當政者支持的力量,反而會成為一個阻礙的力量。就是無論他的路線,還是意識形態,又或者是真正的經濟生活、經濟發展等等這方面來說的話,可能都會進一步地被削弱,而不是加強。

意識形態向左轉和經濟繼續開放 走不通

那麼通過這兩者,也就是意識形態向左轉和經濟繼續開放,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這是真正由中共自己的意識形態所決定的,就是所有的瓶頸與阻礙是來自中共自己的,這可以說是生產關係,又或者是說他自己的本質。

比如說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如果需要一個真正能夠起作用的「經濟中心」,香港本來就是了,而且,香港從97年開始就已經移交給中國了,香港就是了!

為什麼要把一個現成的,能夠和世界溝通,又有金融中心作用的香港深深地給摧毀,然後又重建一個深圳,用它來起到香港原來應該起的作用,這不是一個很荒唐的事情嗎?況且深圳本來就是靠香港才發展起來的,你把香港摧毀了,深圳靠什麼發展?

這是一個從邏輯上很容易看清楚的問題,但為什麼會這樣做呢?這就跟中共,就是它自己的所作所為,及它的路線、方針、內在矛盾有所相關。我們剛才所講的,就是它自己的中共本質和經濟開放發展之間的內在矛盾。

經濟開放和發展,實際上是對西方及自由社會的開放和發展,因此,這條路我覺得是走不下去的。好,謝謝大家!再見。

橫河觀點》製作組

本視頻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王曉玉)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