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10月18日訊】【新聞看點】香港人權法 北京強烈反彈 美繼續敲打(2019/10/17)(總第441期)
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新聞看點,我是李沐陽。
美國眾議院15日無異議通過了《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引起了中共多個部門的強烈反彈。中共外交部昨天(10月16日)表示要對美方「予以反制」,不過並沒有提到反制的具體措施,讓外界質疑可能又是「打嘴砲」。
相對中方「光說不練」,美方倒是有連續的實質動作跟進。昨天針對中共外交官,美方推出了一項新的規定,同時(美)證監會凍結了18名主要是中方交易員的財產等等。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年底前或成法律
前天,眾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帶領全院無異議通過了《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佩洛西表示,國會兩黨兩院都支持香港民眾的民主抗爭。
這項法案有三項重要內容:一是對香港自治情況年檢;二是制裁侵害香港自治和人權的人員;三是對因參加民主抗議而有案底的港人予以簽證通融。
眾議院通過後,這項法案將提交參議院審議。路透社引述國會助理的消息,參議院最快在下週可能要表決法案。如果參議院審議通過,下一步將呈交總統簽署,然後就可成為法律。
我們前兩天分析過,美國是三權分立的國家,總統也會受制於國會。即使川普不想簽,但是國會可能對他進行制約。而且美國國內的壓力比較大,主流民意都支持香港。在總統大選聚人氣、拉選民的階段,川普肯定要考慮選票問題。
經濟學人智庫早就做過分析,這份法案會在今年年底之前成為真正的法律。
中共強烈反彈 想「反制」卻並不容易
正因如此,中方的反彈比較強烈。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昨天再次表示,對美國眾議院執意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表示「強烈憤慨和堅決反對」,並威脅說北京將採取「有力措施予以反制」。
外界很想知道中方有哪些反制措施,可是耿爽打了個「推手」,「有關具體舉措則請保持關注」。
除了中共外交部,港澳辦、駐港公署、中共人大外事委和港府也都密集發聲明作了回應。駐港公署稱美國政客在製造「顏色革命」,要搞亂香港。新華社還發了社評,批評美方「干涉中國內政」,是在「蓄意搞亂香港之路上邁出的傲慢而危險的一步」。
中共指責美國政客在香港製造「顏色革命」,言外之意就是說美方威脅了中共政權。這種用詞,可以看出中共的反彈姿態升高了。中共反彈,它到底有啥招呢?
政治觀察人士向《香港經濟日報》分析,《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並不是純粹的經濟法案,而是把政治和經濟揉合在一起,相當複雜。如果根據法案內容,想等量反制美國並不容易。而且中共想反撲美國,但它的「武器箱」裡備用手段不多。
其一就是《環時》文章所說的,可能禁止美方官員、議員等政界人士入港。前不久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去香港實地考察時,《環時》就建議禁止他入境。
其二是中共可能會把「不可靠實體清單」延伸。路透社引述中共政府消息人士的說法,中共已經基本完成了「不可靠實體清單」,不排除這個貿易戰反制對手的清單會延伸用途。
不過,這所謂的兩招,被認為都是「餿招」、「爛招」。禁止美國政界人士入港,等於是自暴其醜,更讓美國看到了中共對香港的鯨吞蠶食。而延伸「不可靠實體清單」,甚至可以說是「歪招」。中共用這些報復美國,就是在火上澆油,引來美方更猛烈的制裁和打擊。
美方一天內連番大動作敲打
其實美方對中共的敲敲打打一直都沒停。且不說《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在參議院何時審議,也不說川普何時簽署。就目前來說,美國在中共腦門上的敲打和施壓動作一個接著一個。
蓬佩奧再籲對香港「人道解決」
川普政府中著名的鷹派人物蓬佩奧(Mike Pompeo),昨天(16日)又把砲口對準了中共。他說香港抗議者只是要求中共政府遵守「一國兩制」,北京應該「人道解決」香港的形勢。
在福克斯新聞採訪中,蓬佩奧指出,川普總統希望確保北京當局「人性對待香港的抗議人士」,這些都是美國在香港政策中的核心所在。而且這是中共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中所做的承諾,也是對英國的承諾。而美國的一貫政策,也是中共遵守這項承諾。
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史迪威(David Stilwell)在參議院外委會表示,必須大力保障表達及和平集會自由等香港人的核心價值,美國會繼續促使北京恪守承諾。
大家知道,要求北京「人道處理」香港問題,這是川普在8月14日說的話。當時的情勢相當危急,中共在深圳集結了大量的部隊,並針對香港演習武力清場。同時中共軍車出現在香港街頭,一片風聲鶴唳,似乎香港版六四將要上演。
情勢所迫,刻不容緩。川普通過推特警告北京:「如果想跟美方達成貿易協議,那就必須人道處理香港抗議活動。」
川普多次表示,北京希望儘快與美方達成貿易協議。從政治角度來說,達成協議可以緩解北京的權力危機,部分堵住批評的聲音。從經濟角度考量,或許能延緩經濟頹勢,阻遏崩潰。所以寥寥數語,卻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中共把已經舉過頭的殺人屠刀緩緩放下了。
時隔兩個月,第13輪(高級別)貿易談判剛結束不久,中共似乎忘了川普的警告,對美方的動作作出了反彈。而蓬佩奧此時重申川普的話,頗有一些「如果張牙舞爪就不簽貿易協議」的意味。話雖然不多,但很有分量。
美頒中共外交官新規
其實不管中共會不會實施「反制」,美方的制裁都沒斷過。昨天(16日)兩名國務院資深官員對德國之聲表示,從當天開始,在美國的中共外交官,如果準備與州、地方和市政官員會面,或者是在公私立教育和研究機構舉行任何會議,都必須事先通知美國政府。
美國官員表示,這項新舉措是為了「加強對等」,因為中共對在華美國外交官有類似的規定,而且更加嚴格。中共要求相關會晤必須得到中方批准,否則不能會晤。而美方的規定,沒有規定會晤前必須得到美國批准。
就是說,對美國這個新舉措,中共乾著急沒辦法。因為美方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美國官員表示,這個舉措與美中關係的任何其它議題都「沒有直接聯繫」。
的確,從表面上看不出與香港問題有直接聯繫。但「沒有直接聯繫」,不代表沒有「間接聯繫」。
蓬佩奧已經說明了,北京是不是「人道處理」香港問題,這是美國對香港政策的核心關切。而現在的香港,完全籠罩在港府、港警和中共製造的白色恐怖當中。誰又能說美國的這個新舉措,與香港完全沒關呢?
中國有句話,「醉翁之意不在酒」。
美凍結18名交易員資產
還有一件事,也體現了美國的醉翁之意。
美國證監會昨天(16日)表示,18名操縱股票的交易員已經被凍結了財產,其中有2人已經被提起刑事訴訟。
證監會的聲明顯示,這些主要來自中國的交易員,通過人為地推高或壓低股價,獲取了3100多萬美元的非法收入。兩名被起訴的交易員,分別是王嘉麗(音譯,Jiali Wang)和王小松(音譯,Xiaosong Wang)。
這件事,表面上看,跟香港似乎也沒多大關係。但是大家知道,如果《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最終成為美國的法律,那麼所有侵犯人權的中港兩地官員都將被美國制裁,其中包括他們的個人財產等等。
《香港人權法》即將在參議院審議,此時美國凍結這些交易員財產、刑事起訴2名交易員,誰能說與香港沒有關係呢?很可能是美國在演給北京和港府看,殺雞儆猴。
印太是美中戰略競爭重要環節
美國對中共的打擊動作不斷,美國官員似乎給出了原因。助理國務卿史迪威在昨天(16日)參議院外委會聽證會上表示,中共在南中國海恐嚇鄰國,甚至放出「中國是大國,其它國家都是小國」的言詞,破壞了印太地區的穩定。
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G. Schriver)在同一個會上表示,美國在印太地區推動人權和民主價值,而中共的言行不符合美國的印太戰略目標。
薛瑞福指出,印太地區是美國國防部的優先戰區,將本著國際法規和公平競爭的原則尋求經濟發展。為實現這個「戰略目標」,美國將開展大國之間的競爭。而印太地區是美國與中國開戰戰略競爭的重要環節。
港人反抗極權 不屈不撓
美國官員的話表明,已經把中共看做了印太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頭號威脅。所以美國對中共的敲打不斷、施壓不斷。這不僅事關香港的未來,也事關整個世界。
美國的敲打,特別是針對香港問題的環環施壓,讓中共非常頭疼。不過除了美國之外,香港人不屈不撓、水一樣的抗爭,也是中共的心頭大患,更頭疼。
為了爭取基本法賦予的一點點權利,4個多月當中,數百萬香港人幾乎每天都在街頭抗議。也經歷了港警的警棍飛舞、催淚煙的瀰漫和布袋彈、橡膠彈的迎面射擊,甚至是近距離開槍涉嫌謀殺。
港府上週公布,警方已經抓了近2700人。其中18歲以下的750人,16歲以下的104人。最大的78歲,最小的只有12歲。
習近平前不久訪問尼泊爾,罕見放出狠話,「任何人企圖在中國任何地區搞分裂,結果只能是粉身碎骨。」對港人的威脅恐嚇,似乎不再加以掩飾。
但是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香港人沒有後退,頗有「抽刀斷水水更流」之意。
前天,民陣召集人岑子杰在兩個月中第二次被襲擊,目前正在醫院治療。即使這樣,他也同樣呼籲人們不要私下報復任何人。岑子杰指出,真正的問題來自「制度的暴力」,來自港府沒有答應示威者的訴求。
民陣發言人同時表示,計劃在10月20日再舉行遊行,呼籲香港市民繼續站出來參加遊行。
北京陷圍追堵截 還有路嗎?
在港人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無畏無懼的抗爭面前,港府和北京已現出黔驢技窮的疲態,除了一味升級鎮壓手段之外,再無良策。
但是中共越製造白色恐怖,越升級鎮壓,就越牽動美國的視線,加緊對它的制裁。《香港經濟日報》表示,川普已經寫好了「新冷戰」的劇本,不會阻撓《香港人權法》。
正面有香港人的誓死抗爭,後面有美國政府的步步施壓,北京似乎正陷入被圍追堵截的困境。
時事評論員唐靖遠表示,北京走到今天的困境,外界看得很清楚,就是因為嚴重侵犯人權和民主價值、不遵守國際規則造成的。逆歷史潮流而動,必然會被歷史淘汰。
唐靖遠指出,其實北京也並非完全沒有路,如果能夠順天應人,做出正確選課,說不定這些就可以迎風化解。那就是:尊重人權法治,兌現在國際協議中的承諾。
好的,感謝您關注新聞看點,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