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處暑秋 養生防秋燥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8月23日訊】「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時光流逝,夏天的熱氣將要退去,秋天的清涼也如期而至。8月23日18時01分(北京時間),將迎來今年的處暑節氣。

處暑是中華24節氣之一,秋天的第2節氣。每年的8月23日前後,視太陽到達黃經150°時為處暑。

處暑即為「出屬」,「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表示炎熱的天氣要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古書《群芳譜》說:「陰氣漸長,暑將伏而潛處也」。

處暑三候

處暑節氣有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處暑後,老鷹感知秋日的肅氣,開始大量捕獵鳥類。捕獲之物先陳列而後食,古人稱為「義舉」。

陽氣熾熱催熟萬物後退位,陰氣開始瀰漫,萬物開始凋零,蕭瑟之氣瀰漫。古時有「秋決」的說法,即是為了順應天地的肅殺之氣而行刑。

《呂氏春秋》說:「天地始肅不可以贏。」即是告誡人們,秋天是不驕盈、要收斂的季節。

到了第三候,五穀及各類農作物成熟,在肅殺中又給人們豐收的喜悅。亦喜亦悲,構成了豐富而不單調的人生。

處暑民俗——慶讚中元

處暑前後民間有慶讚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傳說七月是鬼門關打開之日,人們焚香燒紙,以祭奠孤魂。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娘。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香飄彩殿凝蘭麝,霧繞輕衣雜綺羅。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從這首唐詩中,可以窺見晚唐中元夜的節俗盛況。

放河燈

放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據說,那些不得托生的冤魂怨鬼,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托著一盞河燈,就可托生。

處暑飲食——吃鴨子

《本草綱目》中記載,鴨肉清熱,能生津滋陰潤燥。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流傳「處暑送鴨,無病各家」的俗語。北京人至今還保留著處暑吃鴨子的習俗,一般處暑這天,北京人都會到店裡去買處暑百合鴨以應節。

吃蓋澆飯

在古代,處暑是個社日。社日要有祭品,久之形成了一個食俗:吃蓋澆飯。米飯放上代表五行的紅黃藍白綠五種顏色的菜,一般是胡蘿蔔、雞蛋、柿子椒、木耳、藕,上面蓋上勾芡的雞肉。

煎藥茶

這個習俗流行的時間也比較長,從唐代就已經開始盛行了。每年到了處暑時節,兩廣地區會煎茶,首先會去藥店配置藥方,然後在家煎茶等待飲用,這樣做的意思就是入秋之後要吃點「苦」,可以起到清熱、去火、消食和除肺熱等作用,由此看來對身體極好。

而且在處暑時節,還可以食用一些清熱安神類食物,比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海帶,芹菜,菠菜,糯米和芝麻等。此外,在飲品方面,我們可以選擇果汁飲料,豆漿和牛奶等。而且要格外注意的是,此時千萬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

處暑養生–防燥

處暑時節,氣溫下降,萬物收斂,養生也有新重點,那就是防燥。因處暑期間空氣濕度低,不過「處暑秋梨最養人」,梨子爽脆多汁,清甜滋潤,是補水潤燥的佳品。

防「秋乏」

民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三場雨,麻布扇子高擱起」,此時,氣候變數較大,雨前氣溫偏熱,雨後氣溫偏涼,易引發人的不適。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稱為「秋乏」。

秋乏是人體順應自然變化而需要休整的訊號,這時應保持良好、充足的的睡眠,可常開窗使空氣流動,讓殘存的暑熱濕濁之氣排出。

養陽氣

處暑節氣之際,天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人的陽氣從夏天旺盛的頂點慢慢下降,所以此時養生尤其要注意「養氣」,以防到了冬天陽氣不足。

處暑詩詞欣賞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秋日的景色,或蕭瑟或壯闊,因此吟詠秋天的詩歌作品,也呈現著多樣的思想情緒。

唐代孟浩然在《初秋》詩中寫道:「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詩人靜錄下秋夜的物候景色及其自身的感受,似乎並未過多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宋代仇遠的《處暑後風雨》也寫得頗有特色:「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物轉星移,昨是今非,世態炎涼,人走茶涼。詩的起首和結尾都是實寫,而中間抒發感情,筆意揮灑,開闔自由。

清代皇帝也寫過一首《七夕處暑》的詩:天上雙星合,人間處暑秋。稿成今夕會,淚灑隅年愁。梧葉風吹落,璇霄火正流。將陳瓜葉宴,指影拜牽牛。」這首詩將天上人間一併入詩,用典信手拈來,感情上愁而不悲,是處暑詩中頗具特色的一篇。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戴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