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對美國祭出「稀土牌」,似乎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日前,北京領導人與貿易談判代表劉鶴前往江西視察稀土產業,引發諸多揣想;而過去兩天內,中共發改委與多家黨媒突然聯手齊上,高唱當局準備發動稀土戰報復美國的貿易戰升級舉措。
據目前形勢研判,中共打出「稀土牌」報復美國的機率相當高,畢竟北京當局為了維護顏面及其黨內權威,不得不對美方做出某種程度的回應舉措,才能給國內和黨內一個交代,避免被抨擊「軟弱無能」。
由於2014年至2017年間,美國有八成稀土來自中國,所以稀土也被中共認為是少數能夠起到力度的貿易兵器。
中共自傷傷人 稀土戰難持久
倘若中共真的發起稀土戰,可能運用的手段包括提高出口關稅、出口管制或者全面禁運。不同的限制手段,會對全球產業鏈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目前,包括半導體、太陽能、電動汽車等高科技產業,手機、電腦等電子消費產業,以及高端軍事國防產業等,都相當仰賴稀土的使用。加上全球製造業的跨國產業鏈錯綜複雜,一旦中共限制稀土出口,短期內勢必造成全球稀土價格上揚,連帶推高上述產業的生產成本與商品價格。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共真的大力揮舞「稀土戰」這把劍,不但各國企業將受到波及,就連中國境內的眾多科技製造業者也會被這把劍砍傷。
不僅開採稀土的國企與非法企業將首當其衝、營收減少,若中共進一步擴大限制稀土相關產品出口,更可能連帶衝擊國內的稀土產業下游廠商,例如稀土磁鐵、造電機等產業。甚至可能迫使這些下游公司為了爭取海外科技公司市場,選擇去海外、搬往其它國家生產,反而進一步挫傷國內的就業市場與經濟發展,結果傷人傷己。
中共更需忌憚的是,在當前美中貿易戰的砲火下,過去立基於中國的諸多產業的「紅色供應鏈」已經加速位移、撤離中國;倘若稀土產業的供應鏈也加速撤離,在海外另起爐灶,則未來中國稀土產業的附加價值會更低,稀土經濟將邁向衰落。
畢竟,中共雖在全球稀土產量上稱雄,但靠的不是獨門技術或創新產品,只是憑靠嚴重污染環境與壓榨中國勞工換來的低價競爭力,難以創造高附加價值,只能削價競爭。
因此,即便中共真的打出稀土牌,時間上也將難以持久,否則中國經濟將自傷更重。
川普政府長年有序備戰 對美衝擊不大
然而,美國早就預見中共將亂舞「稀土戰」大刀,並已有備而來。
川普剛上任,就洞悉過去美國過度仰賴中國稀土的戰略弱點,並展開有序的攻防行動,逐步扭轉局面。
2017年12月,川普簽署行政命令,下令在美國境內開採「關鍵礦藏」(critical minerals),其中包括各項稀土金屬。
2018年1月,位於美國加州的「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稀土礦區重新開張,該礦區曾在1980年代讓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稀土出口國,年產能達4萬公噸,稀土儲量預計可提供美國使用280年。
2018年8月,川普簽署《國防授權法》(NDAA),其中一項條款禁止國防部購買中國、伊朗、俄羅斯、朝鮮等特定國家的稀土,有序地減少美國軍工業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而日前,面對美中貿易戰的升溫局勢,美方更進一步與澳洲稀土商萊納斯(Lynas)簽約合作,在美國境內興建稀土生產基地,準備提高美國稀土的自採、自煉產能。
此外,美國多年來有計劃地大量儲備重要稀土金屬,國防產業也有相當的稀土存量,並陸續轉從其它國家獲取稀土來源;加上目前全球稀土庫存量又已大幅增加,因此中共的稀土戰,對美國的影響將極其有限。
並且,在中共腐敗統治下,國內不乏官商勾結、非法盜採稀土的業者。當稀土價格上揚時,這些不法業者為了賺錢勢必想方設法將稀土輸出海外,再經過海外層層轉運,可輸往任何國家地區。2010年中方對日本禁運稀土時,便有不少稀土經過走私轉運進入日本。因此,美方若真要取得稀土,絕非難事。
再者,由於許多高科技產業的工廠或代工廠並不在美國境內,美國對中國稀土金屬的進口量已經不高。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向中國採購的稀土金屬僅占中國出口量3.8%,低於日本、印度等國。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中方大聲嚷嚷、高調宣傳的「稀土戰」,不但對美國殺傷力有限,還可能挫敵不成、自受重傷。
中共對內宣傳 政權維穩 小心引火上身
既然如此,為何北京當局與黨媒還揮舞稀土戰大旗,叫囂不斷?
一種可能是,北京領導人再次被身邊眾多的特務、佞臣提供的假情報誤導,對貿易戰局勢做出誤判。
另一種可能是,這場「稀土戰」宣傳秀,主要作用是一場對國內的宣傳戰與政權維穩戰,當局試圖通過這場稀土宣傳戰,向國內民眾與黨內政敵營造「堅持抵抗」的形象,藉此保住自身的權威地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方真的發動稀土戰,時日一長,必對國內經濟與就業帶來雪上加霜的衝擊,不少國內民眾將被中共的逞凶鬥狠而犧牲。
再者,倘若中共始終拒絕達成貿易協議,甚至持續挑釁美方,未來難保引來美方祭出更強悍的金融制裁與貨幣戰予以反擊,屆時中共政權與權貴集團勢必遭受重創——但最遺憾的是,可能將有更多無辜中國百姓,再次被中共的錯誤決策牽連而受害。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