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情況突變 橫亘在川習會前的障礙未除

剛剛在5月3日稱美中貿易談判進展良好,並表示雙方「接近達成一項非常歷史性的巨大協議」的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5日突然發推文,無異於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推文稱,他計劃在5月10日將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10%懲罰性關稅提高到25%,並很快將對另外的3,250億美元中國商品開始加徵25%關稅。川普還寫道:「進展太遲緩,他們(中方)試圖重新談判,不行!」

從川普推文傳遞的信息看,他在短短兩日內態度發生變化,應是美中談判出現了突發狀況。很可能是在即將到來的新一輪談判前,中方就某些承諾反悔,因此提出重新談判的要求,以此打破美方限定的達成協議的時間。

川普看出了這是北京意圖在實行「拖」字策略,在不滿的同時,或許也意識到北京並未誠心接受自己兩次推遲關稅釋放的善意,且和北京是談不出什麼結果的,還是加徵關稅更為有效。

在美國經濟強勁、美國失業率創20年新低的有利形勢下,對於美中是否可以達成貿易協議,川普顯然都無所謂。或許,他5月3日說的「如果達不成,我們也會很好,也許會更好」,已經預示了他對北京的再次重壓並非完全出乎其外,川普似乎已經做好了雙方達不成協議的準備。

在川普推文發出後,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 Larry Kudlow)在接受美國福克斯新聞訪問時表示,這是對北京的警告。他並強調,中方必須要有所改變,「他們的結構性問題和執法問題仍然存在。」不過哈德遜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卻認為,川普的推文並非單純是警告,如果將其淡化成只是警告,將有損美國的信譽。

他推測,極有可能是首席談判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向川普總統報告,中方改變立場,在某些議題上撤回先前已做的承諾。

結合3日美國之音的報導,中方的變卦的概率很高。報導援引香港《南華早報》中援引中國貿易談判官員的話,稱不應認真看待川普政府有關美中將在本月簽署貿易協定的說辭。此外,中共政府的社交媒體帳號「陶然筆記」也發帖說,川普政府的說辭是為了向中國貿易談判代表「提升緊張並製造壓力」,「這與美國威脅提高關稅是同樣的策略,不過是施加極端壓力的障眼法」,「你不必過於認真」。

從上述信息看,北京政府早已做好了5月協議簽不成的準備。因此可以推測,北京的策略就是談談停停,在同意大部分條件似乎看到曙光之際,再後撤重新談判,延長談判時間,這就是中共一貫的「拖字訣」。只是,讓大家不必過於認真的北京當局,對於川普的洞察力和增加關稅的快速決斷,在震驚和惶恐之餘,又該作何反應呢?

一種反應是停止談判,目前已有消息說,中方有可能取消副總理劉鶴的訪美行程,而這也意味著北京將承受不久後到來的懲罰性關稅帶來的巨大經濟壓力。外資撤離的速度將加快,資金外流也加劇,民營企業面臨新一波關門潮,股市、匯市等下挫。業已不堪的中國經濟會受到怎樣的重擊,中南海高層最為清楚。而隨之帶來的政權深重的危機,將以怎樣的形式變化,沒有人可以預料。

另一種反應當然是繼續與美國談判,期望達成協議,但前提是達到美國的要求。從現實角度考慮,北京還是迫切希望達成協議的。因為持續一年的貿易戰,已經使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及供應鏈加速離開中國大陸,中國經濟嚴重下滑、大量企業倒閉、失業率攀升等更是不爭的事實。而經濟上的問題引發的民生問題、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使得中南海高官們疲於應對,卻毫無頭緒;加之2019年有眾多敏感的日子,中共脆弱的神經已經處於發狂的狀態,即對整個社會實行高壓維穩,大陸隱現文革的影子。

因此,北京高層寄希望於和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並舉行「川習會」,從而暫時緩解內部的危機。可是,從川普一再的表態看,「川習會」舉行的前提是美中必須達成「好的協議」,「必須是具歷史意義的偉大協議」。而且川普一再表示,他並不著急。

川普態度明確而清晰,並將球踢給了北京當局。雖然從表面上看,橫亘在「川習會」前的障礙就是一個協議,但是雙方在協議上的分歧凸顯的是兩種體制的差異。川普政府明確表態,美國必須看到中方做到結構性改革,包括改變目前竊盜知識產權以及強制美國公司向中國企業轉讓技術等做法。

目前,雙方懸而未決的問題主要在於兩點,一是在協議簽署後,美方堅持只取消部分關稅,中方仍堅持取消所有關稅;二是美方強硬要求建立單方面監督執行機制,即如果北京方面不遵守協議的條款,華府將有權進行報復,但中方拒絕。

為何北京堅持在協議後美國取消關稅,並且堅決反對美國在北京不遵守協議的情況下進行報復呢?北京究竟有多大誠意執行協議?或者說北京真的願意進行結構性改革嗎?北京的態度很明顯恰恰證明了中共參與談判只是一場騙局。

而在川普重新進行關稅懲罰後,如果北京選擇取消劉鶴赴美,那麼中美貿易談判無疑擱淺,「川習會」的障礙沒有解除,會晤也將遙遙無期。而且可以百分百肯定,為了保中共政權,北京絕不願意進行什麼結構性改革,貿易談判不過就是為了拖延時間。北京痛過之後還會迎來怎樣的風暴呢?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