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據英國《衛報》報導,一艘滿載美國大豆、名為「飛馬峰號」(Peak Pegasus)的貨輪,自上個月未能在關稅加徵落地前抵達中國,也未卸貨返航,而是一直滯留在海上,在大連港附近停泊。
距今一個月前,7月6日彭博社報道,「飛馬峰號」載著7萬噸美國大豆全速開向中國北方,然而最終還是沒能趕在中國對美國大豆徵收25%的懲罰性關稅落地前到港通關卸貨。
值得注意的是,7月10日人民日報網刊文「我國完全有能力應對美國大豆進口減少缺口」,文中引述中儲糧相關負責人談話:自今年4月以來,中儲糧未再新採購美國大豆。除此,又引述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專家說法稱,截至6月28日,中國已3週沒有新增採購美國大豆,而且累計取消了61.5萬噸美國大豆訂單。
緊接7月12日,人民日報網再度刊文「夏糧豐收,奠定全年糧食豐收基礎」,指稱從各地實打實收情況看,今年夏糧豐收已成定局。
人民日報這兩篇文章並非無故刊登,因為當時消息直指這艘船上7萬噸美國大豆的買主是國企中儲糧。
雖然中儲糧自稱今年4月以來未再新採購美國大豆,但其他消息顯示也不排除是4月之前的訂單。因6月初,即中美第三輪經貿協商出初步成果時,北京宣稱在農業及能源有具體進展,並隨即傳出中糧等國企重新採購美國大豆。
消關消息亦見諸大陸媒體,如2018年6月4日新浪財經在「中糧買入美國大豆,其關稅威脅令中國買家心憂」一文提到:雖然還不清楚中糧已經買入多少船美國大豆,但是消息人士稱,中糧集團和中儲糧合計已經買入至少十船美國大豆。
顯然就爭議時間有無進口美國大豆,一般媒體報導與黨媒上糧食國企的說法有很大的出入,也就是有人陳述不實。
而7月18日,統計局網站公佈2018年夏糧產量資料:全國夏糧總產量13,872萬噸,比2017年減少306萬噸,下降2.2%。
也就是官方數據都在打臉黨媒「夏糧豐收」的說法。此外,按統計專家的解釋,夏糧減產主因是種植面積減少。但據分析,今年中國夏糧播種面積26,703千公頃,比上年減少164千公頃,下降0.6%;夏糧產量因面積減少而減產只是86萬噸。那麼還有200多萬噸是因何減產?
在今年沒有特別大的天災大情況下,為甚麼夏糧由年年增產到突然歉收?又在全國糧倉大清查啟動後,吉林省洮南大通糧倉就起火而且無人負責?黨管媒體不關注這些,卻都在「關心」報導美國農民如何對貿易戰「叫苦」。
美國大豆船開往中國,說明買主最大可能在中國,要是一般企業的話早就急著解決,那麼中方甚麼樣買家可以至今一個月不買單,那只能是有官方背景的國企,才可以如此周旋,還可以利用宣傳並誤導國內民眾美國大豆自食其果。
其實,如果這買主是國企的7萬噸大豆最後重啟進口,海關也可以另一種形式返還稅款給國企,關稅成本最終還是由全國納稅人吸收。
如同日前,在北京前腳擬對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課徵25%最高關稅,中石油後腳立即就將天然氣提價40%。貿易戰期間,諸如此類的新聞連著看,就能夠知道中共外交部所謂「不惜一切代價進行反制」的「代價」其實是全中國民眾的生活成本與壓力。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