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世界地球日:兩岸環保狀況對比

【新唐人2018年04月23日訊】台灣的垃圾回收成果,備受國際社會推崇。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有大陸異見人士向媒體表示,親身感受到台灣民眾的環保意識很強,而這是過去他在大陸生活時無法體會的。

熟悉歡快的音樂響起,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倒垃圾。

曾被稱為垃圾之島的台灣,現如今成為資源回收的模範生。

2016年,《華爾街日報》曾盛讚台灣,是垃圾處理的天才。

今年的4月22號,第49個世界地球日,台灣的主題是「終結塑膠污染」。台灣環保團體當天舉行記者會,邀請台灣各界共同舉辦各項環保行動,來響應這一主題。

而對於四面環海的台灣,海洋環境保護尤為重要,當天台灣多地也舉辦了淨灘活動。

在台灣生活了約兩年時間的大陸異見人士龔與劍向媒體反映,他感到台灣民眾的環保意識很強,特別是家居垃圾的分類習慣。當地人以及遊客最喜歡逛的夜市,都會在一到兩百米左右放置垃圾箱。他說,這是他過去在大陸生活時無法體會的。

龔與劍感覺,環保理念已經深入到普通台灣民眾心裏,他們的垃圾分類就做得非常好。而大陸人的文明素養和對環保的理念認知,可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紐約作家、美國北大筆會副會長何哲:「大陸的人愛丟垃圾都成習慣了。北京每年就是很多遊客,到處亂扔東西。弄得很髒,而且大陸這種隨手扔東西多少年都改不了,到了國外他都亂扔。」

民間組織「綠色江河」發起人譚作人表示,這體現了台灣在制度建設上遠遠領先大陸,也反映了台灣和大陸教育的不同。

民間組織「綠色江河」發起人譚作人:「台灣是很好的傳承了中華文化,加上台灣受教育的程度比較高,它的教育是真正的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文化教育,而不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灌輸,那麼人的素質的提高就是很自然的情況。而我們如果爲某種政治目的服務的教育,它是把千姿百態的人塑造成一模一樣的人,模式化或者體制化的人,這是失敗的教育,這也是中國大陸現在不能創新,甚至一個芯片都做不出來的一個很現實的教訓。」

譚作人說,自己原來有位老師叫陳傳康,是北京大學地理系的教授,也是中國旅遊地理學的創始人。陳老師從台灣回國後曾講過,台灣是一個有理念的社會。

譚作人:「(陳傳康教授說)台灣人做任何事情,都有文化的理據。它就說明這是整個文化的一個層次的提升,對人的提升,說明台灣的教育是成功的。0455做任何事情都是講規矩的。大陸的人到現在的話,說個實話有點像叢林社會的人,生物性更多一點,社會性和文化性非常差,這個就是在素質上的差別,理念上的差別。」

大陸民眾這種在素質和理念上的差異,被認為和中共長期有意的破壞傳統文化密切相關。

根據台灣《天下》雜誌報導,台灣的資源回收,興起於1990年代末期。由於環保觀念升高,政府立法規範,加上企業重視環保的社會責任,都讓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事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在許多國家未必受到重視的做法,成為台灣人的日常。

根據台灣環保署統計,2016年全台資源回收率達到57%,而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統計,2015年德國回收率為65%,韓國59%、奧地利58%,美國僅有35%。

正是靠著這種另類的「垃圾外交」,台灣成功打入OECD。

儘管北京抗議,要求OECD承諾對台「七不」,包括不接受台灣為會員、不接受OECD官員訪台等,但因為台灣在廢棄物處理上的成就,OECD並不理會中共要求。

雖然去年7月,台灣雲林爆發垃圾大戰,凸顯台灣仍有垃圾問題。但中國大陸的「垃圾圍城」遍及大江南北,中共當局的垃圾處理能力被指低下。

採訪/陳漢 編輯/王子琦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