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7年12月17日訊】大米,這一道樸素主食,如果再經過1000年,是否還能保持像今天一樣的美味呢?帶您去日本科學未來館,那裡正在舉辦以「美味的大米 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為主題的特色展覽。
亞洲世代相傳的傳統稻米種植技術,體現了物質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的循環。怎樣繼承祖先的智慧,又善用當下的科技,讓大米的美味可以延續1000年甚至更久?
傳統稻米種植分為生產,收穫,食用和回歸四個階段。人們引山水灌溉,又依靠打雷下雨,使土壤和空氣中的營養素溶解被稻米吸收。養上魚和其他動物,不但豐富了生態鏈,肥沃了土地,也增加了人們的食物。稻米豐收後被製成各式美食,這些環境中的營養素就被吃進肚子裡,消化後又排出體外,回歸自然。如此循環,生生不息。
日本科學未來館展示企劃開發課經理宮原裕美:「在亞洲大米作為主食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次以大米為主題的展示,是為了引起人們對食料生產持續性的思考。」
隨著人口的增加,化肥的使用,這種天人合一的生態循環也被破壞。
那麼要想讓大米的美味延續千年,現在應該做些什麼呢?
宮原裕美:「第一要合理的利用資源,第二要善待大自然,第三要要儲備多樣的種子,第四就是取之於自然回歸於自然。」
科學館也提出4種解決方案供人投票:上火星種植大米,或者堅持傳統的自然農法,抑或是完全依靠化肥用科技工廠生產大米,再或者用藥片代替大米的營養素。您會選擇哪一項呢?
新唐人日本記者站報導
本文網址: https://www.ntdtv.com/b5/2017/12/18/a1355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