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09月29日訊】每年在秋天上市的楊桃,滋味甜美,但對腎臟功能較差的民眾來說,並不建議食用。而中秋節應景的傳統月餅、文旦,對腎臟功能較差的民眾來說,也屬於須節制食用的食品。
台大醫院腎臟科兼任主治醫師邱彥霖表示 ,腎臟跟肝臟一樣,內部都沒有痛覺神經分布,當體重上上下下、血壓逐漸偏高,也有可能是腎臟功能開始慢慢變壞的關鍵時刻。專精腎臟保健的邱彥霖醫師,分享及早發現腎臟警訊,並做好腎臟日常養生的關鍵之道。
慢性腎臟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若沒有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較難早期發現腎功能有異常。
避免腎臟變化而不自知,除了定期健檢,也建議中年開始,要重視血壓、體重、心跳量測。若血壓開始持續高起來,體重上下幅度超過兩、三公斤,代表身體已經有變化發生,就可能需要檢測腎功能。
當氣溫逐漸降低,胃口大開,腎功能較差的民眾,就有可能出現下肢水腫、體重增加的情況,宜有節制。
補充蛋白質,魚肉為首選。很多腎臟不好的民眾,也常會考慮吃素來護腎,但是素食中的黃豆加工製品,含有的必需胺基酸較少,倘若人工添加物又多,不見得有益腎臟健康。
葷食中的蛋白質補充,以魚肉為最佳來源,魚肉裡含有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對於抗發炎的效果,也比較好。攝取足夠熱量,可維持較佳的肌肉量,避免體力下降太多。
腎功能非常差的患者,水果分量一天最多只能吃拳頭大。而秋天盛產的楊桃,不建議食用。蔬菜不可生食,建議先用熱水燙過,再烹調。患有腎絲球腎炎,特別是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更應避免食用生菜沙拉或生魚片,以免增加感染風險。
台灣中國醫藥大學研究發現,腎臟病患者走路走越多,遭受死亡、洗腎或換腎的風險越低,研究發表於《美國腎病學會臨床期刊》(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台灣中國醫藥大學腎臟科周哲毅醫師在新聞稿表示,走路量只要達到最小程度,如每星期一次約30分鐘的散步時間,就能對腎臟健康帶來益處,但走路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帶來的效益更大。
中國醫藥大學針對6,363名平均年齡約70歲的患者進行追蹤調查,這些病患患有慢性腎臟病,追蹤時間為1.3年,其中有約21%的患者表示經常以步行作運動。結果發現,有習慣步行的病人,死亡風險平均少33%,需洗腎或換腎的風險少21%。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步行越多助益越大,每週走1~2、3~4、5~6和超過7次的患者,死亡機率分別減少17%、28%、58%和59%,需要洗腎或接受腎移植的機率減少19%、27%、43%、44%。
台灣地區腎臟病發生率極高,預估「洗腎」人口約7萬,但根據流行病學粗估,超過一百萬人潛藏有慢性腎功能不全,意味若這百萬人口沒有好好搶救其腎功能,將來都有可能步入尿毒症而需終身洗腎。
對於高風險的患者,除了按時運動,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陳鴻鈞也提出預防腎臟病五大口訣:專勤藥生食,也就是找對專家、積極勤勞、不亂吃藥、適當飲水和注意飲食,此外若你有腎臟病的徵兆「泡水高貧倦」,應找盡快找醫師進行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編輯:張信燕/責任編輯: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