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08月31日訊】中印邊境長達72天的對峙已經結束,但有關雙方誰先低頭的論戰還在國際媒體中展開。30日,有美媒分析,在雙方休兵後的輿論戰中,兩小時決定宣傳戰勝負,印方先拔頭籌,令中方在此後的輿論中敗北。
8月28日,印度外交部發表聲明稱,印中兩國已經同意,雙方都從洞郎邊境撤軍。2小時後,中共外交部也發聲明稱,當日下午2時30分左右,印度方面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度一方。
至此,這場一度讓國際社會擔憂的中印邊境對峙事件,引發了有關雙方誰先低頭的國際輿論論戰。
8月30日,親北京美媒多維網報導稱,2小時決定了宣傳戰的勝負。
報導說,中印洞朗對峙結束,北京和新德里之間的風波暫時告一段落。當這一消息被印度媒體先於中方2個小時傳播出去時,外界對此的感想就大不一樣。
從8月28日至今的局面來說,中方的被動局面一目瞭然。印度外交部先行發聲,稱「中印雙方已同意結束從6月開始的洞朗對峙」,更突然拋出「disengagement」一詞來界定「洞朗對峙地區軍事人員正在迅速撤離」的現狀。
報導說,這一具有「同時抽身」含義的用詞,隨後就出現在《印度時報》等眾多媒體上,並迅速進入西方媒體領域,令中方撤軍變成了「妥協」。環顧西方主流媒體,其中與印方態度吻合的觀點較多。
譬如CNN報導稱:「莫迪頂住了來自中國的壓力,並迫使北京作出讓步」。
《金融時報》也報導指,新德里在整個對峙過程中都與北京方面保持了外交溝通,這點更暗示了印度此前「悄悄外交」的策略可能已經得到落實。
BBC報導則稱,剛結束的中印軍事對峙,其起因是印軍阻止中方在中國與不丹爭議的洞朗地區修建道路。現在對峙已停止,可是路還修不修呢?
報導說,由於印度軍隊進入洞朗就是為了阻止中方在當地修建道路,如果道路停建,那麼印軍已經達到了目的。
在大陸社交媒體上,一些網民質問,印度是否無條件撤軍,中方是否會繼續在洞朗修建道路。
印媒則紛紛表示,印度迫使中方讓步,達到了阻止中方在洞朗修路的目的,這是一個「巨大的外交勝利」。
但中共官方一反對峙期間的強硬姿態,在修路問題上含糊其辭。
在8月29日的中共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直接問道:「中方是否停止了在洞朗地區修路?」
華春瑩並未直接回答,而是說:中方已經表明,印方越界人員和設備已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國邊防部隊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
她還說:「為了守邊需要和改善當地軍民生產生活條件,中方長期以來在洞朗地區進行包括道路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將綜合考慮天氣等各方面因素,根據實際情況做好有關建設規劃。」
BBC稱,從華春瑩的表態來看,即使道路停修,也是因為「天氣等各方面因素」,而這裡的「各方面因素」是否包括印度出兵干涉,就無從知道了。
中共外長王毅8月30日談及中印此次對峙時稱:「我們希望印方能吸取教訓,避免再次發生類似事件。」
多維報導稱,考慮到中印最終和平解決此次對峙、金磚峰會即將舉行,中方不願意多談此事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我們回過頭來想想從對峙發生到結束,中方似乎總是在遮遮掩掩,措辭又不免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
比如圍繞此次對峙結束後,修路是否停止,中方並沒有作出正面的回應。如果是前者——即繼續修路,說明中方不會因印度的反對而更改計劃。但如果是後者,中方考慮到印度的安全擔憂而做出改動,那就說明印度通過這場對峙逼得中方讓步。
此外,也有多家外媒分析認為,雙方在金磚會議前和解,說明印方已迫使中方讓步。
資料顯示,在長達3,500公里的中印邊界上,兩國1967年後的邊境軍隊對峙通常都是以雙方撤軍方式解決,如2014年的拉達克地區「帳篷對峙」就最終以這種方式告終。
此次剛結束的中印邊境軍事對峙,起因於中共軍隊6月中旬在洞朗地區修路,印度出兵阻止引發衝突。洞朗位於中國、不丹和印度交界處,屬於中不之間的未劃界區域,印度稱出兵是應不丹請求。
此外,不丹的外交和國防政策多年來一直接受印度「指導」,兩國在2007年締結條約,由印度向不丹提供邊界安全保障,印度也是據此出兵洞朗。
印度陸軍總長拉瓦特(Bipin Rawat)稱:「將來類似中印洞朗對峙的事件很可能會增多」。
(記者李韻報導/責任編輯:曲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