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價有多黑?醫生回扣近5成 醫院最高賺千倍

【新唐人2016年12月26日訊】中國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愈演愈烈,導致醫患矛盾嚴重,暴力衝突不斷。中共媒體披露,中國民眾看病的藥錢,4成左右成了醫生的回扣,甚至有些醫院所進的藥品,醫院賺取高達千倍的利潤。

大陸媒體12月24日報導,記者歷時8個月調查了上海、湖南兩地的6家大型醫院,發現上海某知名醫院每年的門診量超過400萬人次,醫院裡幾乎每天都有上百個「特殊患者」–醫藥代表。

他們一般都是在中午或醫生下班前出現,1小時內要進兩三個診室,並只有在診室沒有患者時才進入。

在該醫院神經內科的一個診室,雖然已經是下班時間,診室裡也沒有患者,但是醫生並沒有離開。除了醫生,診室裡還聚集了十幾個醫藥代表,他們都在和醫生聊著用藥量的話題,有的在醫生的電腦上查詢其用藥情況。

該醫院其它各專家門診也有不少醫藥代表出入,談著同樣的話題。

各科室的實際用藥情況在業內稱為「統方」,即核算每名醫生一個月的用藥量。醫藥代表代理的每種藥品,一般有十幾甚至上百名醫生使用。

醫藥代表一天平均只能找到3至4名醫生,因此他們幾乎天天都到醫院蹲守,對各個科室進行「統方」。醫生開出處方後,只要患者購買了藥品,醫藥代表就能獲取近10%左右的提成。而醫藥代表送給醫生的信封裡裝的就是藥品回扣。

報導稱,在對上海市4家醫院的近百名醫藥代表進行的跟蹤調查中,發現他們進診室後,幾乎都是送信封給醫生。其中,一個醫藥代表在不到1個小時內,給3名醫生送信封。而一醫生在3分鐘內就收到了4名醫藥代表送來的信封。

如一種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藥,標價129元,醫生拿到45元的回扣,即回扣佔到了藥品價格的35%左右。醫藥代表稱,自費的藥,回扣最少是自費的30%、40%、45%。

而這麼高比例的藥品回扣返給醫生,並不僅僅在上海發生,在湖南長沙一家知名醫院,一名醫藥代表向央視記者透露,他們返給醫生的藥品回扣,比例高的也在40%左右。

此前大陸媒體也曾重慶某區醫院管理中心主任坦承,醫生回扣一般會佔到藥品價格的40%-50%。

一家知名製藥企業負責人說,藥品越貴,醫院收入越多,醫務人員回扣越多,越能激勵醫生多開處方,藥品的銷量也就越高。

而那些「吃不死、治不好、價格高、回扣多」的藥,最受醫生歡迎。在各個環節上支付的「成本費」,最後都計入藥價,由患者承擔。

2014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鐘南山曾痛批大陸醫生靠賣藥吃飯。

鐘南山批評稱,醫改這麼多年,看病貴看病難、醫患關係、醫護人員積極性等問題基本沒有解決,「這絕對不是一般的問題,是體制上的問題」。

鐘南山認為,根據他的實際調查,目前醫生收入水平相對合理,收入來源卻不合理。不合理的收入來源體現在藥費差價、分解麻醉手術程序等上面。國際上的醫生靠技術吃飯,而國內醫生靠賣藥、使用設備等為生。

東方網曾刊文稱,造成藥價虛高的根本原因是醫藥系統的利益鏈。基本藥物制度與集中招標制度是藥品流通環節臃腫、腐敗的死穴。不少藥廠和藥商,藥商與招標人員、醫生之間,已經結成頑固的利益同盟。整個行業形成無形的大利益同盟。

看病貴藥價虛高

安徽省太和縣是全國最大的藥品集散地,這裡可以買到國內外4,000多家藥廠生產的25,000多種藥品,而藥品價格遠遠低於一些大城市醫院的中標價。

有醫藥公司銷售人員稱,如苯扎貝特片,供貨價是14元,經過省級藥品集中招標採購的中標價為60元,是市場價的4.3倍。一些用於心腦血管、抗感染等疾病治療的常用藥,中標價最高達市場批發價的逾10倍。

一家藥廠生產的治療婦科病的常用藥出廠價7元,中標價高達56元,中間利潤超過了800%,差價被分攤給醫藥代表、醫藥公司、醫院和醫生。

天津藥業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某種氫溴酸高烏甲素注射液,出廠價為每支0.52元,中標價為16元,醫院零售價為18.4元,中間利潤超過3,400%。

山東方明藥業股分有限公司生產的某種鹽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廠價為每支0.32元,中標價為18.49元,醫院零售價為21.26元,中間利潤高達6,500%以上。

還有更驚人的,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產自山東聖魯製藥廠的「葡醛酸鈉注射液」零售價格為7.39元,而其生產價只有0.08元,其利潤高達9,137.5%。

鳳凰網3月份曾評論說,由5,000家製藥企業延伸出的醫藥利益鏈條堪稱龐大,左右著醫藥價格的最終形成。藥價改革的癥結在於巨額利益難以均衡,加上地方保護主義、壟斷與腐敗構筑的暴利空間等因素,使得多年來的藥價改革越看越糊塗。

從而也導致醫患矛盾嚴重,暴力衝突不斷。

據大陸媒體報導,過去十多年來,中國醫療糾紛發生率年均上升22.9%,每所醫院年均暴力傷醫事件高達27次。對此,衛計委與公安部聯合發出過醫院安全指引,要求每家醫院每20張病床至少配備一名保安,甚至有醫院醫護人員佩戴鋼盔上班。但各種防護手段仍然無法制止悲劇發生。據不完全統計,僅在今年4月,見諸報端的醫療暴力事件就多達13起,沒有被曝光的更是難以計數。

對於接連爆發的暴力傷醫事件,民眾的觀點趨於兩級化,大部分民眾將矛盾指向醫院和醫生,認為醫德淪喪,醫院唯利是圖。也有少數觀點將根源歸結在中國醫療體制和社會體制等方面,認為不該將怨氣發泄在醫生身上。

有分析指出,中國特殊的醫療體制、落後的醫療保障體制、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公,社會整體道德下滑以及市場經濟對醫生價值觀衝擊等,一方面造成了中國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另一方面也催生了部分醫院和醫生的腐敗,致使公眾對中國整體醫療體系失去信任。客觀來說,醫患糾紛中的醫生和患者都是制度的受害者。

北京律師蘭志學曾分析,目前大陸的醫療體制、社會制度,還有文化和信仰背景,以及一些風俗習慣,或者特有的社會背景,導致現在的醫患糾紛和其他國家的醫患糾紛不同,歸根到底就是一個缺乏信任的問題,所有的問題最後都歸結於這種社會的體制、社會道德的倫喪、信仰的嚴重缺失。

他還說:「一個沒有正常信仰的國家,一個沒有信仰的社會,它一切都沒有可靠性,沒有可以信任的。尤其是在無神論這樣的社會裡面,人可以為所欲為,什麼都可能發生。所以說無論是患者,還是弱勢群體,對於強勢的社會層面他是不信任的,一旦出現問題了,又沒有其他的證據相佐證,就會導致各種猜測都出現。」

「另外,醫療部門又是以經濟利益為中心,對患者生命安全的忽視,在矛盾和糾紛出現之後不能真正的以人為本,考量患者一方的關切,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醫患糾紛的矛盾。」

(記者李韻綜合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