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05月25日訊】近日結束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專家考古證實,在漢代吃火鍋很流行。還有專家考證發現,在戰國時期吃火鍋已經比較普遍了。
湖北省襄陽市博物館5月23日展出一件「鴛鴦火鍋」。專家介紹,這件展品為戰國晚期文物,1991年出土於襄陽鄭家山墓地,相當於現代的鴛鴦火鍋。而吃火鍋,在戰國時期應該已經比較普遍。
這件展品高25.2厘米、口長28.8厘米、寬18.4厘米,平面呈長方形,帶有一蓋。子母口,環形附耳,直壁,平底,四獸面蹄足。蓋面圓弧近平,正中置一鋪首銜環紐,四邊各有一環狀紐。耳飾「S」狀勾連捲雲紋,鑄有「五」字銘文。
據稱,這件四足方銅鼎展品奇特之處在於器、蓋內分隔,將容器隔斷為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容量。銅鼎在古代原是飪食器,最初用來烹煮食物,後主要用於祭祀和宴享。
陸媒25日報導稱,在西漢時期,一種青銅染爐非常流行,以至於在許多地方都有出土。
這種染爐分為三個構造:主體為炭爐,下部是承接炭灰的盤體,上面放置一具活動的杯。考古界確定它就是一種類似現代意義上的「小火鍋」。
有專家撰文稱,染爐是漢代前後貴族飲食生活的一個側面,是一種雅緻的食器。由於漢代實行的是分餐制,一人一案,一人一爐,甚是愜意。
本文網址: https://www.ntdtv.com/b5/2016/05/25/a1268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