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07月07日訊】1904年7月4日清晨,清王朝在禮部會試中選拔出來的273名貢士來京城參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試。上午10時,試題發下,是以皇帝名義提出的時務策問,題長大約五六百字。日暮為交卷時限。清廷於次年宣佈廢科舉,因此甲辰科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的意義
科舉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也曾引入了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科場作弊及處罰
科舉考試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一生的富貴榮華,因此引發部光彩的一面。不少人均企圖以作弊(包括武舉)以在科舉中取得好成績。最常見的作弊有三種:
1.賄買(即賄賂主考官以獲取好成績)。
2.夾帶考試經文(帶書或抄錄於隨身物品中)入內作弊。
3.請人代考(俗稱替身、捉刀、請槍)。
科舉作弊歷代皆有,清朝之前,科場作案的處罰是革職、流放。趙翼嘆道:「納賄舞弊,僅至竄謫,科場之例,亦太弛縱矣!」清朝首開「科場作弊者死」之先例。
科舉考試的終結
到20世紀初,在中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制度,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已腐朽透了,各方人士開始激烈地反對及抨擊它。其中最有名的是龔自珍的詩:「九洲風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連光緒皇帝在一次閱完殿試考卷後,也不禁長歎:「這樣選拔人才,難怪所學非所用呀!」
在朝野一片呼聲中,光緒三十一年,光緒頒下「諭旨」:停止科舉考試。此後,金榜題名永遠成為了歷史。
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的考題
第一場:史論5篇:
1、「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2、「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嚐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于,其說未嚐不效論」;
3、「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於私第見客論」;
5、「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
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
1、「學堂之設,其旨有三,所以陶鑄國民,造就人才,振興實業。國民不能自立,必立學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愛之心,自養之技能,必需之知識, 蓋東西各國所同,日本則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鑄國民之教育也。講求政治,法律,理財,外交諸專門,以備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設農,工,商,礦諸 學,以期富國利民,此振興實業之教育也。三者孰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
3、「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近時各國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其要曰土地,曰資本,曰勞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實資智識。方今修明學制,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試陳教農之策」。
5、「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
第三場:《四書》《五經》義
首題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
次題為:「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三題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 小編淺見,雖然「金榜題名」的歷史篇章已經翻過,不過,從部分考題來看,儒、释、道學說交相辉映,教人畏天知命,不愧為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小編反思,若如今,我們仍以道德為基礎,規範言行,「吾日三省吾身」,那麼當今社會的文明,會不會也被後人所傳頌呢? ◉◉◉◉◉
—轉自《大紀元》
(內文有刪節)
(責編: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