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柴靜式的「動靜」越多越好

前中央電視台主播柴靜拍的《穹頂之下》轟動中國網絡,據說點擊率愈億,各方評論褒貶不一。本來對官方支持、在人民網等喉舌刊登出來的東西不看好(後來聽說又被撤),但有朋友特別推薦,說應該看一下。粗略看過一遍,有這樣幾點感想:

一般來說,談環保的議題,在西方都是政治正確的東西,所以都得到主流媒體(實質是左翼媒體)的叫好。因為這種題材,往往都是站在道德高地,替全民說話,替孩子著想,替未來擔憂。正確無比,深得人心。像美國前副總統戈爾(高爾)就熱衷這種題材,他拍的《令人不安的真相》(說全球氣候過暖)就拿到西方大獎:人道主義特別獎,奧斯卡紀錄片獎,他本人還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柴靜的《穹頂之下》是談中國的空氣污染(霧霾)問題,也屬於這種替天行道的議題,自然也會受到老百姓的歡迎(戈爾的紀錄片創了美國票房紀錄)。

美國CNN在報導《穹頂之下》時,還真的把它誇讚成是中國的《令人不安的真相》,就差沒說柴靜是中國的戈爾了。

我對戈爾和其《令人不安的真相》有過很多批評(請見「地球過熱,還是左派頭腦發熱?」「是全球過熱,還是財迷心竅?」「人都凍死了,還全球過暖呢」等),指出像戈爾這種西方左派熱衷誇張氣候過熱,實為熱衷意識形態,正如對「全球過熱說」批評最強烈的政治家、前捷克總統克勞斯(Vaclav Klaus)所指出的,「過熱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反對資本主義,限制人類的自由。克勞斯曾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面臨危機的是自由,而不是氣候」,指出今天世界的危機,是人們被剝奪選擇自由。

柴靜的《穹頂之下》雖然也是談環保,但跟戈爾的《令人不安的真相》至少有兩點不同:

第一,戈爾談的是假議題。因全球氣溫過去100年才增加一點三度(還是華氏),並不構成問題。戈爾等誇大其詞,故作驚人之語;另外這增加的一點三度,是人類行為(工業發展釋放的二氧化碳)導致,還是太陽輻射變化導致,在科學界有爭議,沒有定論。十年前戈爾曾驚人預言:到2014年因全球氣候過熱而導致北極圈融化,海水將淹沒紐約、倫敦、孟買、加爾各答等沿海城市。可2014年已過去兩個多月了,北極圈既沒融化,洛杉磯、紐約、倫敦等,都敦敦實實的,毫髮無損。所以倫敦法院曾裁決戈爾的影片有重大錯誤,英國曾拍出紀錄片,援引全球眾多一流科學家指出戈爾的全球過暖片是「大騙局」。

而柴靜談的是真議題。因為任何普通中國人都知道霧霾問題,他們就生活在其中,空氣惡劣,任人皆知。柴靜觸及了中國家家戶戶面臨的問題。有人曾說,中國有太多的不平等,面對有毒食品,政治局高官們有特殊有機食品基地特供,只有在污染的空氣面前人人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們也無法屏息(不吸)。

第二個不同是:西方戈爾們的目的很清楚,是利用「氣候過暖」等環保議題,意在反對資本主義,抵制市場經濟,要通過政府力量統籌規劃人的生活,即克勞斯說的「環保共產主義」,帶有邁向極權的傾向。

而柴靜拍的這部環保片,沒渲染這個主題,反而鮮明提出,要解決「中石油」的壟斷,必須開放市場,更多自由競爭,包括像美國那樣允許外國車廠等外企進入本國市場;強調的是自由化、市場化、公平競爭化,其實就是更多個人自由的資本主義化,而不是更多政府控制的社會主義(國營化)。

雖然霧霾問題涉及千家萬戶,人們生活其中,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柴靜的紀錄片有一個多小時的講解,提綱挈領地講明白了三件事:什麼是霧霾?它從哪裡來的?怎麼解決?

影片解釋:第一,霧霾是被污染的空氣,是人為造成的;第二,霧霾主要由三點造成:中國的燃料中煤炭比例高;煤炭沒有經過清洗(淨化);增多車輛釋放的廢氣(缺乏嚴格檢查限制)。

怎樣解決這三個霧霾來源,柴靜的紀錄片也提出清晰的方案:第一,降低煤炭使用比例,增加天然氣和石油的開採。紀錄片比較指出,英國也曾發生嚴重霧霾,最後把不那麼污染的天然氣變成主要燃料(現已佔24%;中國現佔5%),從根本上扭轉了局面。而中國要打破這個局面,首先要打破國營大企業「中石油」的壟斷。柴靜舉了很有力的例子:美國的天然氣石油公司有6300家,而中國只有3家,這三家中,「中石油」一家的資源就佔70%,可謂絕對一統天下。這個國企壟斷局面不打破,中國不會有天然氣的更多開採。而按柴靜引述的能源數據,中國地下有大量天然氣儲備。要打破中石油的壟斷,不僅是允許中國有更多的私營企業進入石油行業(競標),更應允許外國石油公司進入中國(競爭)。

柴靜還特別舉了洛杉磯的例子:當地曾空氣污染嚴重,最後環保立法時,遭汽車製造業抵制,說影響其產量。但外國車廠說我們能生產出限制廢氣、達到環保要求的汽車。當外國車廠被允許進入競爭時,美國的車廠只好接受環保條件。最後是「公平競爭」阻止了廢氣,保護了環境。也就是市場經濟的鐵律:優勝劣敗!

有人批評柴靜的片子提到「從我做起」是轉移責任(把政府責任轉到個人),但柴靜片子提出的第一個方案,就是要降低國企壟斷,這明顯是指向政府責任的問題、國有化制度的問題。

第二個方案,仍是指向政府:因為煤炭沒有清洗(淨化)當然還是企業和政府(管理)的責任。柴靜舉例說,像英美等西方國家,煤炭都事先經過清洗,去掉了煤灰成分(英國煤炭95%被洗淨)。而中國的煤炭很多沒有經過這個程序,甚至還大量使用褐煤(煤灰比重大)。

第三個方案,還是跟政府有關:中國汽車數量增加是事實,尤其是廢氣量很大的柴油機車等。但中國沒有建立嚴格的立法限制廢氣,更沒有嚴格執法。用北京環保部門的說法,北京的車輛90%「全面造假」,即謊報過關。這個「造假」所以能盛行,跟政府機構不嚴格執法、甚至貪贓枉法有直接關係。

柴靜的片子用大量數據,包括跟英國、美國等曾發生空氣嚴重污染的國家和城市平行比較,令人信服地提出:霧霾問題是能夠解決的。

首先要有新聞自由,可以公開報道(揭露)和討論(包括批評);然後要有環保立法;形成比較健康的市場經濟,自由競爭,打破國企的官方壟斷。

對於那個愚昧的中國社科院副院長丁仲禮為代表的觀點(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為加快發展,污染是必須付的代價),柴靜的片子用英國和美國的例子證明,英國的市場經濟(自由競爭)導致煤炭使用量下降,天然氣量上升,不僅沒有影響經濟,反而使國民生產總值(GDP)翻了幾番。

柴靜的霧霾片是相當成功的。即使拿到西方,在內容和形式等制作方面,也是頗為專業的。它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有很多這種新聞專題片。但一般都是記者採訪專家、現場,配上資料畫面等。很少有記者親自在台上演講,因為那容易給人以太自我中心的感覺。不過柴靜採取的是新科技創始人介紹新產品的方式,穿牛仔褲、T恤衫在舞台悠然演講,下面有聽眾,屏幕上穿插她的採訪和專家分析等。由於有很多她獨家的採訪畫面,包括她本人經歷(童年住房,老家變化,需打手電照路的五星級酒店等),並用她生病的孩子貫穿片子頭尾,這樣就降低了她一直在台上可能給人造成的「太自我」的感覺,反而縮短了影片內容跟觀眾的心理距離。

有人批評柴靜在片中用了自己的孩子(泄露隱私)。但這倒是該紀錄片構思的匠心之一:從生病的孩子開始,到為了千家萬戶的孩子,為了未來的孩子,我們必須保護環境,創造一個人性化的生存空間。一般環保片,都是強調為了孩子,為了未來。所以這裡柴靜用自己的孩子開始,又以後代結束,符合這部片子內容的需要。

這部片子還引述前中國能源局長劉鐵男在接受庭審時說的一句話:「要想遏制高發的腐敗,就要把本來應該屬於市場的權利還給市場。」事實上,不僅是腐敗、環保,在政治制度選擇上,更存在一個「還給市場」讓人民選擇的問題。這才是蓋在《穹頂之下》的根本性問題。

這樣的影片,在正常國家,應由大電視台來做,而在中國,卻是由一個離職記者自掏腰包來做,這本身就說明中國媒體的不正常。它的最後被禁,更說明中國政治環境的不正常,「霧霾」更嚴重。

柴靜呼籲「我從做起」不應被看作是推卸政府的責任,而是呼籲每個中國人承擔歷史責任,發出監督的聲音、不平的聲音!就這部影片,與其猜測拍片人的動機等,不如像柴靜那樣,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弄出一點「動靜」。來自民間的動靜大了,就會形成風,形成嘯,不僅會改變自然的環境,還有助於衝散更窒息的政治陰霾,讓中國出現一個可以真正自由呼吸的藍天!

2015年3月6日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