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10月8日訊】(新唐人記者任浩綜合報導)香港佔中已經進入11天,其與1989年的64學生運動有何同異呢?德國媒體分析較為透徹,儘管都是非暴力要求民主,但這一次的組織、策略、媒體以及提出的清晰訴求都與25年前的那場運動不同。
德國之聲採訪了華盛頓伍德羅·威爾遜學者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 for Scholars)的革命與社會抗議問題專家古德斯通(Jack A. Goldstone),請他分析雨傘革命與天安門抗爭的相同與不同。
訴求不同
古德斯通表示,1989年天安門廣場的學生要求民主,但訴求籠統、模糊,如減少腐敗,賦予人大更多權利,媒體、輿論自由、共產黨員選黨領袖等。當時很少有學生提到普選、開放提名、競選等民主的具體措施。
相比之下,雨傘革命的訴求清晰,他們要求開放、自由、競爭的選舉,而不是北京當局篩選候選人,並由親北京的香港精英小圈子提名。
不過兩次運動都要求當局放棄部分權利,實現不同程度的民主,對當局一黨獨裁的制度說不。
組織和策略不同
古德斯通認為,香港佔中儘管是一場「沒有領導人的運動」,但社交媒體起到了傳遞組織信息的作用。例如轉移地點、最新動向等等。
相比89年64只有天安門廣場一個地點,且中共當局出動了大批軍警,人數超過學生,這次佔中活動的參與者分佈在幾個地點,可以互相流動,佔領人數超過了警察。
香港的佔中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前來聲援,然而25年前的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基本上是年輕的大學生,甚至沒有中學生。
當局的處理方式
古德斯通說,香港的開放環境、全球媒體與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都讓北京當局無法在香港中環製造如果天安門廣場一樣的鎮壓。他認為北京當局現在不願也不敢堂而皇之的血腥屠殺手無寸鐵的佔中市民與學生。
然而1989年的北京,不是一個開放的環境,那裡發生的事情可以被中共當局遮掩,甚至製造謊言,至今都不承認。
所以,古德斯通認為,在雨傘革命的處理上,中共政府會顯出強勢,但避免流血,會與佔中發起者談判,以尋找保持面子的妥協方案。
古德斯通總結說,中共不會在香港特首提名上作出實質性的大讓步,未來會保持其在香港特首選舉中的最主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