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6月26日訊】外界普遍認為,中共嚴厲管制下的中國媒體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算是「媒體」而只能算是「喉舌」,中共一貫強調的所謂媒體的政治功能,實質上就是把傳媒都演變成為傳達「黨的聲音」的宣傳喇叭。北京傳媒學者喬木對中國媒體有一個非常生動準確的定位——「黨的下蛋公雞」,就是說中國媒體既要會「打鳴」(做中共的傳聲筒),又要會「下蛋」(創造經濟效益),實在太勉為其難。
近日,海外中文媒體、中文網站紛紛熱傳轉載自香港《東網》的一篇據稱是喬木撰寫的評論文章,把這個媒體比喻為「一隻下蛋的公雞」。
文章表示,在中共統治的幾十年裡,中國式的媒體理論從老一代新華社社長郭超人竭力鼓吹的《喉舌論》(傳達黨的聲音),到江澤民時代的所謂「導向論」(強調黨領導的媒體對輿論的導引),再到胡錦濤時代提出媒體的「貼近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乃至現在媒體搞的「走轉改」運動(即所謂的走基層、轉文風、改作風),表面上看來,在採訪報導的形式和方式上,正在力圖回歸新聞本應該具備的反映民生民意的本質,但就媒體的定位來說,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中國媒體的政治功能決定了其「喉舌」的本質不可能改變。
文章表示,三十多年來,中國媒體一直在政治宣傳和新聞專業主義之間搖擺,媒體從業者既是專業的記者編輯,也是「黨的幹部」而且必須「服從黨的領導」,「遵守宣傳紀律」。媒體從上到下都有嚴格的行政級別,很多媒體本身就是政府的一部分。儘管新聞報導的形式內容有了很大變化,但媒體的政治含義和政治功能並沒有因此而弱化。
文章表示,市場化所反映的媒體的社會屬性,要求媒體要成為言論的市場、民主參与的平台和社會共有的公器。而中國大陸的媒體市場雖然在急速發展,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多樣化的需求,卻仍然沒有對民間和外國資本開放。報刊廣播電視仍然被「黨管黨辦」牢牢掌控著。
異常活躍的互聯網倒是給了民間和外資適度進入的一些通道,然而,中共官方卻對互聯網這樣的大眾傳媒「另眼相看」,除了幾個官方辦的網站外,中共當局並不承認其他網站的新聞媒體地位,不給網站從業人員發放記者證,不給予採訪權。商業網站只能轉載其他新聞媒體的消息,官方對網站進行內容審查和技術控制。
文章總結說,在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廣播電視電影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宣傳部、黨的國家安全委員會、黨的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小組等中共官方機構的管制下,在其他諸如中央綜合治理委員會、掃黃打非辦、文化聯合執法大隊等「莫名其妙的機構」監督下,「媒體作為一隻雞,叫得調門再高,也沒有多少人聽。而要想持續下蛋,獲得經濟上的回報,也越來越難。」
文章最後寫道:「其實中國歌功頌德的媒體,更像太監,除了哄皇帝高興,沒有幾個人愛聽。至於市場回報,別說下蛋,太監能保住自己的蛋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