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天然氣大單 令人困惑的4大疑團

【新唐人2014年5月25日訊】(新唐人記者韋青一綜合報導)中共和俄羅斯歷經10年的談判,在5月21日簽署了高達4000億美元的天然氣大單。雙方商定,俄羅斯將從2018年起,向中國供應天然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30年。對這一消息,近日有媒體分析認為,這項合同存在4大疑團。

1.首先,時機存在疑惑。

中俄此次簽署天然氣合同,正值俄羅斯因介入烏克蘭危機受到歐美全面制裁之際。而中共也在東海和南海與周邊國家發生了衝突。這些國家中有一些是美國的軍事同盟國。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指出,中共和俄羅斯都面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東西兩邊的夾擊,包括經濟制裁、政治上的批評、圍堵等等。

那麼,中共選擇此時與俄簽署天然氣大單,究竟是向美國等西方國家示威,還是藉機逼迫俄羅斯降價?

就在合同簽署之前,中石油發言人毛澤峰還表態稱,不會簽協議了,目前進口價與國內銷售價相背離,「我們進口天然氣一直在虧錢,不能再虧了」。而在合同簽署後,中國商務部歐洲司司長孫永福則稱「我們(商定)的價格對雙方還是比較有利的」。

2.其次,中方宣布了合同期限,卻沒有宣布單價、總價。

中俄天然氣協議談判已持續10年之久,最終的分歧一直在於價格。此次雙方能夠簽約,顯然是談妥了價格。而對於如此重大的合同,中方對價格仍然語焉不詳,只安排孫永福這樣一個小司長出面說「價格對雙方都有利」,實在令人奇怪。

網傳雙方協議的價格為每千立方米1.9至2.4元,高於中國的民用氣平均價。外界推測,如果再加上管道費,以及中石油的壟斷利潤,到了居民家,價格不知道變成多少了。

3.第3大疑惑,也是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時間跨度與國家信用。

據俄媒報導,中俄此次簽署的供氣合同中,列有照付不議(take or pay)的條款。所謂「照付不議」,是指在市場出現變化時,付費也不得變更,用戶用氣即使未達到合同規定的量,也須按此量進行付款;而對供氣方來說,如果供氣未達到規定的量,要對用戶進行相應補償。這是天然氣供應的一種國際慣例。

經濟學者王思想在東網上發文指出,「照付不議」沒錯,錯在時間跨度上。隨著世界天然氣交易的增加,各國都發現了「照付不議」的缺陷,紛紛對此類合同進行調整,增加了靈活性,並強調短期性,以應對市場的變化。國際上「照付不議」合同的期限以前為20-25年,後來通常少於15年,甚至縮短為5-8年。而此次中俄一簽就是30年。

王思想表示,「照付不議」協議有點君子協議的味道。對方國家的信用決定著這類協議對中國是受益還是受損。如果對方是美、英、法、德、日本等國,那麼可以稍稍放心,而對於俄羅斯這樣的國家,想想中國近300年來一直與其打交道,「別說賺便宜了,哪有一次雙贏的?」

4.最後一個疑惑:未來30年世界能源價格走勢如何?中國是虧還是賺?

分析人士指,如果30年合同期內,世界天然氣價格大漲,中國就賺了,否則就虧了。但專家們目前大多認為,美國的頁岩氣革命將大幅拉低世界能源價格,此外,風能、太陽能應用也在蓬勃發展,而且前景無限,因此外界普遍認為,世界能源價格將長期走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