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3月22日訊】馬航失蹤,全球矚目,雖時日漸進,但懸案依舊。全世界的重量級的媒體均投入重兵,在新聞史上,這是自「9•11事件」后的又一大規模戰役。然而,人們從中國媒體的點蠟燭哀悼,到CNN、《紐約時報》、彭博社獲取的獨家線索上看,其中的勝負高低顯而易見。中國新聞人不免哀嘆,與西方媒體的差距之大,令人沮喪。
英國廣播公司(BBC)3月21日刊登了《南方周末》國際新聞記者秦軒的一篇題為《馬航事件暴露中國媒體的「軟肋硬傷」》的文章。
作者指出,此次國際報道的完敗,將條件制約、路徑依賴等諸多國際新聞與調查報道最為薄弱的一面暴露在公眾的面前。前《21世紀經濟報道》國際版負責人左志堅在微信圈裡更直言:「中國沒有真正的國際新聞。」
作者以長期從事國際新聞報道的新聞人的身份,探討了幾個層面存在的問題。
首先,馬航失蹤事件涉及到專業的航空領域。中國新聞人能獲取的資源少得可憐。中國民航是從軍用航空體系轉型而成,與之打交道時,對方多以國家機密為由迴避問題。從中獲取專業知識或數據支持的可能性很小。若想獲得衛星管理部門的核心數據,更是难上加难。
同時,新聞管制亦令記者無能為力。空難也好,高鐵事故也罷,管理部門的嚴厲管控或任意關閉記者調查真相的渠道,其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第二,中國人整體缺乏符合時代的世界觀,做國際新聞的新聞人的認知水平也受其局限。多數新聞人缺乏與海外的信息源溝通和交流的判斷能力。比如,某國際新聞類媒體,號稱在百多個國家擁有數百名記者,但卻常鬧笑話,甚至刻意歪曲和造假。
還有業務能力的問題。中國記者到國外,通常以日常事件的表面觀察為主,最多對核心人物進行些專訪,卻不具備足夠的訓練去面對異域,就更難挖掘深層的新聞。
作者认为,近年来,中國優秀的國際新聞記者並非沒有,但苦於單兵作戰,難以與西方成規模、有章法的媒體同行較量。在全球眾多媒體中,有能力和資源就全球議題進行報道的寥寥幾家。西方新聞業積數百年之功,其實力是建立在眾多前輩血汗打拼之上,因此方能在競爭中拔得頭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