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內臟到底能否上餐桌?

【新唐人2013年10月5日訊】關於動物內臟上餐桌,人們總是褒貶不一,有人喜歡說它是人間美味,有人討厭說它腥臭難聞。那麼,動物內臟到底能不能吃呢?我們綜合營養學、醫學等各方面的研究發現,動物內臟可以吃,但要少吃。

動物內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鐵、鋅等微量元素。但同時動物內臟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高,尤其是肥腸和豬腦,因此,高血脂、減肥人群應盡量遠離。

營養豐富 VS 安全隱患

我們以肝臟為例,動物內臟中,肝臟營養含量較為豐富,如蛋白質含量高是豬肉的2倍;維生素A含量豐富,被稱為“維生素A之王”,因而有助於保養視力,但維A是脂溶性的不易被排出體外,因此攝入應適量;因其鐵含量較高,還是補血佳品,這其中又以鴨肝含鐵量最高,其次是豬肝、雞肝、鵝肝和羊肝,孕婦、兒童可以適量食用。

與此同時,肝臟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高,同時又是動物體內最大的解毒器官,是毒素最容易蓄積的部位。因此從安全角度考慮,應少食為宜。

食用原則要牢記

選用健康內臟做食材:購買時應盡量到大超市,挑選通過檢疫的內臟食品,選用顏色鮮豔、光滑有質感的內臟;

食用前應徹底清洗:特別是肝臟、腎臟、肺、肚、腸等部位應浸泡後,以流動水多次清洗;

烹飪時宜久要熟透:從健康角度來講,內臟最好長時間烹調,以殺死動物內臟上攜帶的病菌和寄生蟲;

攝入應適量:以豬肝為例,每次30~50克,一周不得超過兩次,以保證維生素A的攝入量又不至於超標。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