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7月18日訊】男:香港知名的實力派演員黃秋生,近年來對公共話題也積極參與。比如去年,他高調支持香港民眾反對被稱作“洗腦課”的中共國教科。
女:今年64期間,他又在微博發文悼念,不過卻領教了大陸網絡監管的“河蟹橫行”。憤慨之下他決定退出微博,不過被網民真誠的挽留。
男:近日,他的一片微博文章引起了軒然大波。黃秋生炮轟簡體字,並感嘆華夏文明已死。來看一看具體怎麼回事兒。
黃秋生日前在新浪微博發表文章說:“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唉,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
這篇微博引發的有關“簡體字、繁體字”的論戰,至今已經持續了幾天。不少民眾都在討論,漢字的意義究竟是甚麼?
中國問題專家文昭:“造字體現了古人非常辯證的宇宙觀。比如說“上日下月”為“易”。“易”字有三種意思。
一是“簡易”,二是“變易”,三是“不易”。首先為甚麼取像“日、月”兩個字?因為日月這兩個最主要的天體,隨時處於變易之中。
第二是“簡易”:宇宙這種很複雜的道理,通過日月這兩種直觀的物像就能夠理解,就能夠領悟。
第三是“不易”,就是宇宙變易的道理,是亙古不易的,cut begin— 就像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不會從西邊出來。–cut end就這麼一個簡單的構字,就說明這三重復雜的道理。”
漢字,是迄今為止,人類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目前,香港、澳門以及台灣都使用正體漢字,而中國大陸則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將正體字進行“截肢手術”,變成簡體字。
正體“愛”–進行手術,心不見了,變成簡體“愛”。
前進的進字,正體“進”,前進應該越走越好,漸入佳境。變簡體:進,走著走著掉到井裡了!
臺北經文處教育組劉慶仁主任:“簡體字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會有所阻礙。因為我們以前的古籍、四書五經、經史子集這一類,都是用正體字在書寫。”
一篇微博,引發兩岸三地關於文化的熱議。雖然目前,黃秋生已經將這篇文章刪除,但簡繁之爭還在繼續。有網民留言說,“繁體字再繁,歷史卻證明繁體字給華夏創造了璀璨文明。簡體字再簡,事實也同樣證明了49年後無大師。”
在黃秋生的微博引發的簡繁體論戰中,一個普遍被接納的觀點是,簡體字或繁體字,是華夏文明傳承的一個層面。更重要的是,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化是否尊重。
新唐人記者林瀾、宋升樺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