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香榧樹的來歷

【新唐人2013年4月16日訊】香榧樹為常綠喬木,是第三紀孑遺植物。其果實香榧子又稱玉山果、三代果等,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乾果之一。其果實外有堅硬的果皮包裹,大小如棗,核如橄欖,兩頭尖,呈橢圓形,成熟後果殼為黃褐色或紫褐色,內有黑色果衣包裹著黃白色果肉,富有油脂並有一種特別的香氣。香榧果炒熟後其果仁鬆脆可口,而且有清肺、潤腸、化痰、止咳、消痔等功能。經常食用香榧果還可潤澤肌膚、保護視力,驅除人體內的寄生蟲,具有很好的營養價值與藥用價值。

香榧樹作為一個遠古殘留下來的物種,至今,在古越之地會稽山脈的部分地區還有大量遺存,並形成了幾個區域很廣的古香榧樹群。這裏得天獨厚的氣候、地形和土壤,培育了生長千年的古香榧樹。同時,這個地區也流傳著一個有關香榧樹來歷的古老傳說。

相傳,在古越紹興的崇山峻嶺中,有一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這里的村民雖然生活得不富裕,卻勤勞而善良,民風淳樸。

有一年的冬天,一天,一位陌生的老阿婆來到了這個小村莊,她看上去衣衫襤褸,神情疲憊,拄著一支樹枝當拐杖,步履蹣跚。老阿婆敲開一家農戶的門,說自己是個無兒無女的孤老太婆,四處乞討為生,今天走得又累又餓,想跟他們討碗飯吃。這戶人家也不富餘 ,但出於同情還是讓她進了屋,先給她一碗水喝,然后把家中僅剩的一碗飯端出來給她吃了。

老阿婆吃完飯後,竟然靠著桌子打起瞌睡來。農戶主人看她面容憔悴,衣衫單薄,冷得縮做一團,便動了憐憫之心,讓家中女兒去拿來一件厚實點的舊衣裳給老阿婆穿上,并攙扶老阿婆到暖和一些的里屋去休息。

老阿婆很是感動,她問:“你們也不富餘,為什么肯關照我這樣一個素未謀面的窮老太婆?” 農戶主人卻說:“人人都會有年老體衰的一天,憐老惜幼是天經地義的事。您這么大年紀還獨自流落到這深山老林里的偏僻山村,我們怎么能忍心假裝看不見呢?”

老阿婆聽罷,點著頭笑呵呵地說:“好啊,好啊,行善積德的人一定會有福報的啊!”說完,她拿出兩個扁圓的果子,對主人說:“這是香榧樹的種子。你來年春天把這兩顆果子種在房前,會長出兩棵樹來。其中一棵是雄樹,只開花不結子。另一棵是雌樹會結果子,但你們不要急著采摘,三年后才可采摘成熟的果實來吃。”話音一落,一束白光閃過,老阿婆消失了。

農戶主人驚訝得目瞪口呆,感覺好像在夢裏一樣,他把這件奇事告訴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老,長老理著胡須說:“這一定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顯神跡,來救渡眾生啊。”

當春天到來時,這農戶主人按照老阿婆的話將那兩粒種子一起種在房前。種子很快就發芽生長起來。這香榧樹一天天挺拔起來,逐漸長成姿態優美,細葉婆娑的大樹,常年翠綠,過冬不凋,樹冠像一把大傘蓋,遮擋烈日,阻擋風雨。

到五月前后,這兩棵香榧樹的枝條上開出了許多小白花。到秋天,雌樹結出了一大批像米粒大小的油綠色的果實,散發著一種特殊的香氣。這些果實長得很緩慢,直長到第二年大五月也只有黃豆大小。這時候,又有一些小白花盛開了,隨后又結了另一批米粒大小的果實。直到第三年,當第三批米粒大小的果實長出了時,原來第一批的果實才長得像橄欖一樣大,顏色也漸漸由綠色變成了黃褐色。這時候,一棵香榧樹上結著三種大小不同的果實,而只有前年的果實成熟了,可以采摘了。

這戶農家牢記著老阿婆的叮囑,等足了三年,待熟透的香榧子開始自然落地,才摘取已成熟的果實,炒熟以后分送給鄉親們品嘗。村民們很快就發現,吃了這香脆可口的果仁後,原來咳嗽的人不咳不喘了;原來眼睛乾澀、夜晚看不清東西的人視力也變好了;還有那面黃肌瘦的人吃了香榧果仁後,大便里拉出很多蛔蟲后,身體變得健康白胖了。村民們紛紛前來拜謝這戶農家。農戶主人說,要感謝就感謝菩薩吧,這是救苦救難的菩薩顯靈來救濟世人了!村中那位德高望重的長老也說:“這香榧果三代同樹,三年成熟,這是菩薩借香榧樹向世人昭示三世因果、善惡有報的天理啊!”

從此,香榧樹就成了村民心目中的神樹。村民們紛紛向那戶農家購買香榧樹的種子,在房前屋后的山坡上種植起來。后來,有外地人聽說了這神奇的樹,想方設法弄到了一些香榧樹的種子,想在城中栽種卻屢屢失敗。人們發現,原來這香榧樹只生長在雲霧繚繞的深山野林之中,而且一旦成活,樹的壽命特別長。世人于是稱之為“千年香榧三代果”。

宋代著名大文豪蘇軾曾寫《送鄭戶曹賦席上果得榧子》詩來贊頌香榧子,其詩詠道:“彼美玉山果,粲為金盤實。瘴霧脫蠻溪,清樽奉佳客。客行何以贈,一語當加璧。祝君如此果,德膏以自澤。驅攘三彭仇,已我心腹疾。願君如此木,凜凜傲霜雪。斫為君倚幾,滑淨不容削。物微興不淺,此贈毋輕擲。”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