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蟬的悲鳴 紀錄受難者苦難

【新唐人2013年04月02日訊】(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日電)國家人權博物館出版的白色恐怖受難文集「秋蟬的悲鳴」,書中收錄20篇文章,用文字、圖片記錄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的苦難歲月。

「我是河畔上的枯葦,你也是河畔上的枯葦,畢竟我倆在這世上,是永不開花的枯葦」,這首是「櫓夫小調」流傳於台灣1950年代的民間歌謠,娓娓道出人世間的無奈悲歡,卻也是當時許多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心情寫照。

文化部今天下午舉行白色恐怖受難文集第一輯「秋蟬的悲鳴」新書發表會,由文化部人權館籌備處費時半年採集出版,書中收錄的20篇文章,主要來自受難者前輩與家屬的親手書寫,用文字、圖片記述他們家庭深埋內心深處的苦難歲月。

發表會中,受難者前輩蔡焜霖講述他人生正值20歲的青春年華時,本來還是個愛讀書的書呆子,但被憲兵逮捕並關了10年之後,人生丕變,即使到了今天,每次只要去到人多的地方,心裡都還會忍不住的緊張。

另一名受難者胡子丹說,寫這篇文章只花上3天時間,但整個受難情節在他腦海日夜糾結了60多年,「因為不敢講,講了也沒有任何人會相信」。

受難者家屬黃春蘭,也寫了父親黃溫恭遺書的故事,字裡行間斑斑血淚,讀了令人不捨。

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人權館籌備處目前以景美、綠島兩處史蹟為核心,一點一滴的呈現人權歷史,現在當務之急就是與時間賽跑,採集受難者前輩口述史料,這項工作會持續推動下去。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