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雜誌 為文創產業開活路

【新唐人2013年02月16日訊】青年圓夢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趙曉慧台北16日電)商業功利社會節奏快速,「返璞歸真」商機孕育而生。「小日子享生活誌」月刊要讓讀者找回自我,打造電子商場賣文創產品,讓文創青年可自給自足存活下來,維持台灣文創活力。

儘管台灣的平面媒體紙本市場式微,但主攻分眾及地區性讀者的小雜誌市場,活力依舊沒有中斷。

「小日子」創刊於2012年4月,由資深媒體人黃威融偕同一票昔日「數位時代」月刊的戰友催生。

雜誌的定位是生活風格雜誌,分享生活中的經驗及情感,讀者群鎖定30至45歲的都會中產階級,發行8萬份,主攻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等零售通路。

談起雜誌的命名,「小日子」執行長林正文說,媒體塑造出來的「好日子」,炫富、物質化色彩濃厚,對一般人來說遙不可及,但過「苦日子」又令人不甘心,於是取名「小日子」,努力在苦日子當中過好。

在媒體影像化時代,「小日子」卻捨棄最流行的大量圖表路線,反其道而行,加重文字的比例,題材企畫則是強調原創。

「我們的用意是…」,林正文解釋,「希望讀者在繁忙的都會生活中,真正靜下來讀雜誌,沉澱放鬆。」

「小日子」的外稿比例 6成,尋找有書寫習慣的各行各業素人,以第一人稱,寫下怎麼過好自己的日子,與自己氣味相投的人分享。

靠著一股真實、誠懇、忠於自己的原味,「小日子」成功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景氣不佳、媒體市場供過於求的逆境中,一炮而紅,創刊初期攻下 9成的零售率。

創刊的蜜月期結束之後,「小日子」目前也有 6成的銷售率。

媒體經營不易,印刷費用及紙張成本吃掉雜誌獲利,「小日子」創業維艱,只能先節流。

包括精簡專職人力,只保留核心的編輯群及行政人員,外稿比例高達 6成。辦公室與另一家線上雜誌合租,行銷則是找人合辦活動。

結算「小日子」創刊至今的初步成果,林正文認為,「有讀者開始勇敢邁出腳步,去過自己的小日子。此外,透過臉書的粉絲團,已勾起海外讀者來台灣旅遊的興趣。」

「小日子」下一步將展開「開源」大計,拓展電子通路成立網站,有 6成的內容是官網,其餘 4成要做電子商務,賣文創商品,預計今年 3、4月開張。

林正文說,文創商品在年輕族群間的買氣很夯,台灣各地也有很多誠懇的文創好商品,兩者可以各取所需。

台灣除了大都會城市之外,年輕人口外移、只剩老弱婦孺。

有一天,在都會上班的外鄉年輕人,將不再留戀都會光環,不再追求大富大貴,收拾行囊返鄉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生產文創商品,自給自足。

「小日子」要做的,就是打造這樣的一個平台,活化台灣鄉鎮,用文創讓大家過平實的好日子。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