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中國傳統的吃春咬春習俗

【新唐人2013年1月28日訊】“吃春”,即以春天的新芽、新葉為食,品嘗春天的香甜。這是中國各地都有的民俗,但“吃春”時間上有差別。

一般來說,南方最早,過年的時候即已開始。北方此時尚無綠色,故只能“咬春”,無法“吃春”。到立春前後,長江以北地區紛紛開始“吃春”,而老北京卻一直要等到春分。

“吃春”最講究的,是用頭場春雨後的薺菜炒雞蛋,裹以春餅,薺菜可明目、止血,老北京用它祛除“貓冬”積攢下來的濁氣。此外是吃香椿、榆錢兒,以炸為主。 對於院子中沒有樹的普通人家,則吃春菜,即一種野莧菜,又叫春碧蒿,它產量大,到處都有,做成湯,名為“春湯”,傳說此湯可以養肝。此外,就是吃樹芽了, 以花椒芽、杏芽、柳芽為主,加蒜泥、薑汁等涼拌,這些樹芽都偏苦味。

從這些食物可知,“吃春”帶有很強的保健色彩,口味偏苦,因春天萬物萌生,容易使人氣躁傷肝,所以春天眼病發作幾率高,多吃苦味可以爽神順氣,且能免於“春困”。

然而,苦味食品多有微毒。老北京認為,微毒可激發肝臟的解毒功能,最大化地補益身體,但量很關鍵。北方立春時,萬物剛萌生,芽中所含微毒尚未散盡,並非“吃春”時機,春分為春季90天的正中,最為適宜。

在具體操作上,老北京“吃春”並非只在春分這一天,所食還包括麵條菜、馬齒莧、柳絮(即柳樹花)等說不出講究的野菜。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捲、嚼蘿蔔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
  
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这里的春盘指的就是盘中盛装的春饼、和菜。周密《武林舊事》載:“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柳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春盤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五辛廣義講是指五種辛辣(蔥、蒜、椒、薑、芥)蔬菜做的五辛盤,服食五辛可殺菌驅寒。那時是將春餅與菜同置於一個盤內。
  
到唐宋時吃春盤春餅之風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餅賜予百官近臣,宋人陳元靚撰《歲時廣記》稱:“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以酒賜近臣。”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精緻。明人刘若愚《明宫史》中也曾记载:立春之前一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至清代時,皇帝也以春餅春盤賞賜丹臣近侍,受賜者感涕不盡。
  
這種吃春盤春餅之俗,傳向民間,更以食餅制菜並相互饋贈為樂。清代的《北平風俗類征•歲時》載:立春,富家食春餅,備醬熏及爐燒鹽醃各肉,並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乾粉、雞蛋等,且以麵粉烙薄餅卷而食之。這正是清末民國時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餅應景咬春之節俗,至今北京仍傳承著此食俗,俗話有“打春吃春餅”之語。
    
如今吃春餅隨時可在家庭中自製,可用溫水燙麵烙制或蒸制,形狀可大如團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麵粉約可烙出十六合,兩頁為一合。烙時每張餅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時則很容易揭開。
  
“和菜”即古稱春盤,除必備有蔥絲甜麵醬外,其他菜可據一家人愛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葷素齊全。其中熱菜應必有炒粉絲豆芽、攤黃菜 (雞蛋)、炒韭菜,有豆腐乾則最好。食春盤春餅,老北京最講究一定要卷成筒狀,從頭吃到尾,俗語叫“有頭有尾”。立春日,闔家圍桌食之其樂無窮。
  
春捲,亦是古代裝春盤內的傳統節令食品。古時常用椿樹的嫩芽為餡,元代用羊肉為餡,現今則多以豬肉、豆芽、韭菜、韭黃等為餡,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咬春之俗還有嚼吃蘿蔔。《燕京歲時記》中雲:“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常食蘿蔔不但可解春困,還可有助於軟化血管,降血脂穩血壓,可解酒、理氣等,具有營養、健身、祛病之功。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時眾人嚼吃蘿蔔的 本來用意吧。北方人多愛吃生蘿蔔,尤以心裏美和小紅蘿蔔為最佳。舊京時以南苑大紅門的蘿蔔最受歡迎,俗有“大紅門的蘿蔔叫京門”之俗語。

老北京時賣蘿蔔的小販和農民常挑擔或推著挑子車串胡同叫賣:“水蘿蔔哎,又脆又甜喲!”主婦們出院門挑好蘿蔔後,小販用小塊刀先嘎巴一刀將“心裏美”一刀去頂,再飛快幾刀旋開蘿蔔皮,不切斷再將紅蘿蔔芯按方樣兒橫豎幾刀切成方形條狀,整個蘿蔔被切成好像一朵盛開的紅牡丹花,非常好看。當拿回家全 家掰開嘎巴、嘎巴咬著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點辣的極水靈的好春令食品。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